七一社区        注册

群众感受是 一把最好的“尺子”

耿 联

2015年08月23日10:19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群众感受是 一把最好的“尺子”

“十二五”收官临近,最近我省环保部门统计的一系列监测数据显示,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我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环保目标任务能够全面完成。

面对这样令人欣喜的数据,省领导同志调研时却十分冷静,特别强调“生态好不好,不仅要看监测数据,更要看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将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置于各种数据之上,显然是一种更为务实的以人为本。

一直以来,许多地方和部门都习惯用数字来衡量工作成效。遇到上级检查工作,一些单位常会搬出一连串数字来;一些干部汇报工作时,也习惯对各种数字来个如数家珍。“用数字来说话”,这当然没错。因为数字也是一种客观事实,它不仅无处不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其用途也日益广泛,方兴未艾的“大数据”即是一例。但仅仅“用数字来说话”,则显然远远不够了。因为有些数字是苍白无力的,是空洞无物的,有时甚至是值得怀疑的。“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干部”,这是百姓对少数干部热衷于数字成绩的辛辣评价。

今年有个广为公众所接受的词叫“获得感”,与“获得”相比多了一个“感”字,就瞬间成为社会高频词。这不能不说明,在这个发展变化的时代,人民群众更重视“感受”,更在乎“感受”。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今天的领导干部,做工作要看数字而不能唯数字,

要学会把群众实际感受作为一把最好的“尺子”,以此来衡量我们各方面工作的实际成效。

客观而言,在很多领域,群众的实际感受往往会与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全一致。譬如环保领域,一些地方监测数据显示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但当地百姓却常常感到变化并不大。譬如医改方面,一些部门数据显示药品降价幅度不小,但很多就医百姓却依然没啥感觉。而这,往往并非说明数据出了问题,而是百姓对环境治理、对医改的要求在提高。说白了,就是百姓“胃口”高了,大家希望能感受到更显著变化,能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这对各地和各部门而言,显然就意味着要以群众需求为标尺,来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以群众感受为依据,来进一步改进工作、完善举措。

毋庸置疑,这对于我们改进各项工作,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倒逼和激励。

也许有人会说,群众感受飘忽不定,常常太过感性,政府部门用这把“尺子”衡量工作不太科学。莫忘了,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因此,了解群众感受、尊重群众感受、不断满足群众愿望,也当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应有之义。

而要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其实并不难。走进基层即可,开门纳谏也行,广开渠道则更佳。实际上,群众肚子里没有弯弯绕,其表达实际感受往往直截了当。因此,为政者对于群众表达实际感受的刺耳之言甚至是嬉笑怒骂,都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且拿出最大的真诚。

记得媒体曾经报道,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同村民拉家常时这样说过,“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党中央的政策都要看群众的“脸色”,更何况各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乔业琼、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