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对全国第二次大督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列出26项需要整改的事项,涉及28个地方和部门,同时发出49件催办通知,督促59个省(区、市)、20个部门,对106项工作加快落实进度。此举向社会传达强烈信号:督查绝不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督查绝不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近几年,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个别地区和部门在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措施中还存在工作不协调、落实不到位、工作进度慢等问题,也存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和工作不作为等极个别现象,让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就拿前不久的“证明你妈是你妈”来说,尽管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政府职能部门要简政放权,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事实上,这些奇葩的“证明”们仍在刷新着记录,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要任性的存在着。
究其原因,难道真的是督查力度不够大吗?在笔者看来,非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地方性质的督查只是走走过场,虎头蛇尾。督查领导东走走,西转转,这边逛逛,那边遛遛;看看材料,听听汇报;写写报告,发篇报道,甚至提前通知、不到现场,不见群众面、不闻群众声。督查工作的成效只不过是“过滤”和“加工”后的部分信息,至于真实的情况,那就不得而知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这其中的“实”,其实就是狠抓落实的“实”。试想,如果我们干部每天把工作的心思放在揣摩领导的想法上,把干事的劲头投入到迎接检查上。那我们的为民服务要怎么开展?怎么落实?“认认真真做过场、扎扎实实走形式”的督查,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成效,相反只会伤了群众的心、丢了政府的脸,只会给心术不正者提供“投机取巧”的机会,只会让干部的作风更飘浮、让政府的效能更低下。
要想让督查工作出实效,只靠中央的大力度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 “真对真”“实打实”,既要“身到”、又要“心到”,多到实地查访,少看汇报材料;多到群众家中,少去办公室里,不提前通知、不事先定点、不要下级人员陪同,切实把下边情况摸清,把存在的问题找准。另一方面,相关地方和部门也应以督查为契机,克服不良的工作作风。抓“一时”易、管“长期”难,要真正利用督查形成的倒逼机制,举一反三,清除“重发文,轻落实”的痼疾,立“规矩”、划“红线”,形成长效保障机制,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督查,顾名思义“督促检查”、“监督检查”、“督促查看”。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再把督查当儿戏,实实在在的对各种复杂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推脱”, 想方没法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优惠变成群众的实惠,为百姓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