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刘邦入关中,三条禁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简单明白。
解放军“三大纪律”,也是简单管用:“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而今公家文档,多见繁复累赘,言不及义。有的洋洋数千言,却让人提不起读下去的兴趣。那里面或许真是什么新东西都没有,例如说是制定一个新办法,却只是把现有的条则梳理一下,集中写出来。
有的确实有新东西,但云山雾罩,定要让人“认真研读”才能发现,就像成心要让人打不起精神一样。这些材料格式周全,语言规范,形式上挑不出毛病,就是内容原本值不得费那么多的字数。
随便拿起一份材料,指导思想、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实施办法……如此等等,似乎这才像个材料的样子,好像把管用的东西直接端出来对不起人。爽快一些会出什么乱子吗,还是怕言简意赅就坏了体统?
写材料、出办法这类事情,话自然是要有根、有谱,不能跑火车,但删繁就简、直截了当,还是可以做到的吧。文学忌直奔主题,得讲美;写文件、出告示,都是应用文,讲的是准确、明白,为的是管用,怕的是做不到让人过目不忘,哪能以非让人读不出所以然为追求呢?
反对任何材料和文件都罗列指导思想、意义、原则、目标等等,不是说事情本身没有这些,而是这些未必要罗列出来。就像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定是有必要性、指导思想、意义、目的的,但这些是下来讲解、教育的内容,作为规矩发布时,不必说那么多。推措施、定方案,又不写明白,如果有真货,人们很费劲才能弄清楚;如果没真货,更让人白费工夫。这都是社会成本。
现在大家都讲创新,政府不例外。创新都很难,政府创新也不容易,但创新一下文件和材料,应是最不难的,因为这毕竟不牵涉什么利益,而只要去掉文牍主义的毛病。当然,文牍主义也是痼疾,是痼疾就不好医,但话说回来,如果这都创新不了,别的创新是不是更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