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今年4月发生的山东德州副市长“坠楼”事件,经过差不多整整两个月的网民围观、社会猜疑、流言纷飞之后,6月24日终于有媒体披露详情。原来副市长并非失足坠楼,而是主动跳楼。原因是他发现省纪委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将他堵在市政府办公室内。同时媒体报道,山东省纪委已发布消息,称该副市长涉嫌违纪违法,决定开除其党籍和公职。
一名地级领导干部涉嫌贪腐差点跳楼自尽,自然会带来一定负面观感。不过,近几年随着反腐力度加大,有人不能正确对待组织调查,个别的甚至出现跳楼等过激“畏罪行为”,已不算太稀奇,社会影响也未必负面。倒是这一事件的信息公开方式,给党和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更大伤害。
“坠楼”事件发生在4月26日上午,28日相关消息才发布,这已说不上及时。而信息中只说副市长黄金忠从市政府10楼“跌入9楼天井平台摔伤,目前正在医院治疗,无生命危险。有关情况正在调查中”,语焉不详,立即引发社会关注。人们怀疑在反腐大背景下,副市长不是“坠楼”那么简单,当地政府断言是“跌入”“摔伤”。随后,不少人当起“福尔摩斯”,分析大楼特征、现实场景,推测各种可能性,反驳政府的定性。尽管流言不断,舆论沸腾,有人质疑到底是“坠楼”还是跳楼,是什么原因引起,定性为“坠楼”是否在隐瞒真相等,但有关方面再无任何消息。
直到长达一个月之后的5月21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突然公告终止当事人市人大代表资格,却未说明原因,引来更多猜疑和“强势围观”。到6月17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再次简单公告撤销黄金忠副市长职务,仍没有说明具体原因,要求澄清究竟是坠楼还是跳楼的呼声更加强烈。直至最终黄金忠被确认涉嫌违法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似乎坐实了当初人们的种种怀疑和猜测,让人感叹“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时,也没有权威部门出面,说明“坠楼”事件真相,消除人们心中的种种疑惑,回应社会的关切和质疑。
笔者认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是在这种“挤牙膏”“扔靴子”“打死也不说”的信息发布过程中,慢慢消耗掉的。或许有人认为,只要对案件认真查处,不过是只做不说与又做又说的区别,结果都一样。其实不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各种声音竞相传播,很容易激起社会公众对权力的怀疑和对能否获知真相的焦虑。如果当地权威部门不对公众关切正面回应,任由流言和猜测泛滥,人们很容易就会意识到知情权受到侵犯,对党和政府的诚实度产生怀疑,从而积累起普遍的不信任和对权力傲慢的怨恨情绪。即使最终公布真相,许多人仍会感觉受到某种程度的欺骗和漠视——就像德州官方最初说是“跌入”“摔伤”,最终却没人出面解释纠正。长此以往,有些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正是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使公众产生误解质疑,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2007年国务院推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施行。2013年国办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要求“针对公众关切,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权威政府信息”,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对处置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以增进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和理解”。但要求信息公开的主体仅限于政府部门,问责与监督力度较弱,自由裁量空间过大,类似“坠楼”事件中这种有损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信息公开方式,仍屡见不鲜。
信息公开,是塑造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治本之策,在于进一步以立法推动信息公开,明确法定必须公开的事项、时限、方式与责任等,健全问责与监督机制,使信息公开与确保公民知情权,成为社会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维护自身利益、提升对党和政府信任度的有效手段,有效消除谣言,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不要因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而让党和政府公信力一再受伤。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相关专题 |
· 作者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