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旻煜
南方一所高校相关领导透露,该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在中部某省的2014年“保送生”中,几名厅级领导干部的孩子赫然在列。(5月14日《北京晨报》)
这些年饱受诟病的保送制度目的就在于拓宽优秀学生选拔渠道,促进高校多元发展。而教育部先前也曾明确五类考生具有保送资格,不算公安英烈子女,其他具有保送资格学生,都应在某一方面具有过人的潜质和傲人的成绩。这种略显苛刻的条件,一些厅官子女并非都满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存在较大的自由操作空间,甚至是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使得一些官员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
平心而论,官员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对于走上厅局级领导岗位的干部来说,子女优秀者也很多。但是,大量的案例也证明了干部家庭不一定都有良好的家学,这也意味着老子英雄儿子不一定好汉。相反,却有不少贪腐官员作风不正,品德不良,还连累他们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下,骄纵跋扈,好逸恶劳,不勤奋踏实,认为有权就能走“捷径”,从而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坑爹二代”。
滥用手中权力和关系网,让子女走升学“捷径”的违规操作,不仅有违教育公平,也让当事官员陷入丑闻而无法自证清白。试想,保送升学名额毕竟有限,如果要违规“争取”到,在资格认定、推荐、审核、高校面试等环节需要“打点”多少人?有没有权钱利益输送?再则,既然自家子女升学可以利用自身权力走捷径,其他的事情会不会也违规用权来摆平?
升学保送制度之所以弊病繁多,就在于保送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相关监管缺位,入校考核不严,从而给了一些官员可乘之机。其实,子女违规升学何尝不是腐败线索,“拼爹”上学其实已经揭开了“官爹”们腐败的一角。见微知著,拔萝卜可以带出泥。因而,相关部门不妨对涉事官员进行深入调查,重点审查,从而驯服桀骜不驯的权力,净化官场环境。
本版言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