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华每日电讯:“地球一小时”遇冷未必不是理性

房清江

2015年03月31日13: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地球一小时”遇冷未必不是理性

3月28日,第九次“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24个时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中国“地球一小时”以“能见蔚蓝”主题,呼吁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对雾霾和气候变化。媒体在活动前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地球一小时”的知晓度高达90.9%。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往年参与过熄灯活动的企业,此次却悄然退出,“明亮”地度过了那特定的一小时。(3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地球一小时”是一个全球性的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8:30,家庭及企业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希望借此活动推动电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变暖的意识。这项活动已经走过了8年,8年来中国城市的参与并不乏亮点。

据历年报道,2012年中国有124个城市参与“地球一小时”,2013年增加到127个,2014年上升至199个,城市数量有逐年增加趋势。就北京而言,例如CBD、水立方、鸟巢、世贸等地标,自2007年起已连续多年参加“地球一小时”。

即便在不少往年参与的企业选择退出今年的活动的背景下,来自WWF官网活动页面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共有2378名个人和356家企业登记参与了活动。“地球一小时”还以7774.4万阅读数登上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这些证明,“地球一小时”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得到了社会很大的认同。毫无疑问,这都是实在的进步。

然而,一些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再熄灯”,并不意味着就是退步。客观来说,“地球一小时”对于节能环保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很小,重要的是倡导一种观念。而名人、名企的参与,主要是契合社会传播的需要。正因如此,企业的参与在某种程度来说,承担着“作秀”的角色,也是为自身的社会形象打广告。不过,为“熄灯”要支付很多管理、协调甚至是仪式方面的成本,这不仅意味着支出的要远大于熄灯节约的,深层次还浪费了许多的社会资源——这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自然资源。因此,“熄灯”未必就是节能环保。

与“地球一小时”一样遇冷的公益日,这些年已呈现特定的规律。如“无车日”,去年也不再复当年的兴师动众,政府不再是主角,许多的城市也不再通过交通管控来让“无车”立竿见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践行环保公益,更多的工夫都在平时,一年只有一个“地球一小时”和“无车日”,过于追求形式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环保。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球一小时”遇冷未必不是一种理性。要倡导环保理念,不应过于追求形式。从宏观来说,政府应将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去,体现在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而从微观来说,每个公民自觉去遵循,从不必要的需求中做减法,诸如少开一会车、少开一盏灯、多一些节能产品,则时时都是“地球一小时”、天天都是“无车日”。相信这些融于日常生活的好习惯,比徒有形式的“熄灯”要实在与有意义得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