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近日,第二批中央公务车竞拍在花乡汽车交易市场开始第二场拍卖会,但是现场气氛却远没有第一场拍卖会火爆。据悉,122辆参与竞拍车辆共成交115辆,115辆车的总起拍价为339.5万元,总成交价为594.1万元,平均溢价率为75%。现场还首次出现流拍现象,共有7辆竞拍车型无人举牌叫价,且7辆车均为奇瑞品牌汽车(3月22日《京华时报》)。
不可否认,相比较首批中央公务车第三场拍卖会的溢价率高达140.65%,与第二批中央公务车第一场拍卖会的溢价率高达150%而言,第二批中央公务车第二场拍卖会的溢价率降至75%,并且有7辆公务车无人举牌叫价而流拍,这一结果确实称得上是公车拍卖遇冷。但是,从中央公车拍卖至今的实际情况来看,公车拍卖遇冷其实是一种误读,只不过是公车拍卖回归理性的一种表现罢了,极少数公车拍卖流拍也不必大惊小怪,完全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内。
从公车拍卖的溢价率角度说,参与者较少的第二批公车第二场拍卖会并不算很冷。因为首批公车第一场拍卖会和第二场拍卖会的溢价率分别为71.17%和78%,而第二批公车第二场拍卖会的溢价率是75%,与首批公车前两场拍卖会的溢价率相差并不大。从这个角度说,不能说公车拍卖溢价率相比较最高峰下滑了,就认为公车拍卖的拐点到来了,公车拍卖的溢价率就会一直呈现降低趋势。
实际上在二手车交易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市民对行情也了解得差不多。市民是否参与公车拍卖,是否愿意购买二手公车,关键不是看车辆曾经是不是公务车,也不会考虑是不是某个领导坐过的专车,而是要看拍卖的公车本身的品牌、车况、使用年限、行驶里程等。只要公车品牌本身不错,车况保养较好,使用年限不长,行驶里程较短,那么自然会受到市民的喜爱和追捧,溢价率过高就在情理之中。相反,公车品牌本身就不太理想,市场认知度不是很高,车辆本身的质量、性能又不太好,即便是新车销售量也不会高,更何况是使用年代已经比较久远的公车。这种差不多快报废的二手公车拍卖流拍完全合情合理,也在预料之中,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事实上随着地方公车改革的推进,公车拍卖将成为常态化,购买二手公车的“沾官气”心理会逐渐消退,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参与竞拍公车的会逐渐多起来,竞买人也会逐渐趋向理性,公车拍卖的价格高低以及能否拍卖出去,最终都由市场决定。不会因为是公车,就一定能拍卖出去,就一定会卖个高价,没有这个道理。公车拍卖终究属于二手车交易,最终只能由市场行情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