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雷
根据全国统一安排,目前,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将纳入审核范围,直接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记者采访发现,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2月26日 北京晨报)
档案管理本来是一项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的工作,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却不十分理想。在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可以称得上是没人愿意干的活。领导口头重视,但升职机会小,待遇一般,致使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或为钱所惑、或被强权所压”
而放弃原则,在监督力量薄弱、管理不科学、考核不专业的情况下,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和真实性也就没办法保证。
而档案材料造假,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人员不专业,对材料的审核不认真,更多的则是“权力作祟”。纵观档案造假的个案,无不是为了“加官进爵”。为了升迁,想尽办法改年龄、改经历、凑资历、造学历,总之美化了档案就万事大吉,坐等一路向上。
从“异地调动、副科变副处”也不难看出,档案造假不只是假一人之手。当档案管理被笼罩在权力阴影之下时,我们如何保证管理人员能够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就更值得思考。
在基层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只是科室普通工作人员,受治于多级领导。“被强权所压”是档案管理人员的无奈。而档案造假一旦被发现,提供虚假材料的当事人责任不大,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无责任追究,是档案管理人员协助造假的另一重大因素。并且某些时候,档案管理人员“放放水”,在领导眼里并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相反更能得当领导的信任和重用。
要想让档案管理走出“权力阴影”,一味的追究指责并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给予档案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力,让其有胆量与“权力”抗衡。对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制度保护,有独立的申诉受理机构。对于严守纪律的档案管理人员,有发展空间和畅通的上升渠道,让其不屑于与造假者“同流合污”,不屑于跟着权力跑,让造假者承担法律责任,才能给档案管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权力无处不在,但要相互制衡。“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受治于人”,是时候该给它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还世人一个光明正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