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重庆日报:守住“不成文的规矩”

李妍

2015年02月24日13:18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守住“不成文的规矩”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说的是社会运行、做人做事必须要有准绳、讲规矩。

  规矩,是规范社会运行的行动指南和准则,是社会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传统和惯例。规矩有成文的,比如法律法规、制度规章,它们是社会运行的底线,是刚性的外部约束,人一旦触碰则逾矩。规矩更多则是不成文的,比如,道德信念、社会风俗,它们是底线之上的缓冲地带,是一种柔性的内部约束,人触碰后虽不至于直接受责罚,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步步退守的结果,就会失去缓冲地带,击穿社会底线。

  在历史上,很多廉吏正是因为守住了“不成文的规矩”,重视修身律己,遵从内心信念,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才避免了触碰“成文规矩”的底线,做到了做人不越界、办事不妄为、用权不违规。

  这其中,“羊续悬鱼”就是古代官员道德自律的著名典故。东汉中平三年,羊续任南阳太守。一天,羊续正在郡衙三堂内读书,有人来报郡丞来访。羊续把郡丞请进中堂,寒暄完毕,郡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南阳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郡丞执意要他收下,扭头就走。郡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堂外内宅门的大梁之上,经过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郡丞又送来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拉到内宅门外,“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他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经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郡丞深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这件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再也没有人敢给羊续送礼了。人们感念羊续高洁的品质,将他称为“悬鱼太守”。从此,“羊续悬鱼”这个成语就成为官员为政清廉、道德自律的代名词。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等警句箴言,从来都是官员修身养德、加强道德自律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法律和制度是从外部对腐败进行围追堵截,那么官员克己修身、崇德重礼,谨遵“不成文的规矩”等官德修养,则将极大地消减腐败的可能性,有效地预防腐败。

  在近日结束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谈到了“不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内很多规矩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这强调的也是官员谨遵“不成文的规矩”,加强自律的重要性。

  在当前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不成文的规矩”比以往拥有更丰富的外延。简单来说,党员干部要守住“不成文的规矩”,避免触碰“成文规矩”的底线,就要心中常亮“红绿灯”,谨记“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饭能吃什么饭不能吃,什么人能交往什么人不能交往”。为了升迁快一点,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大搞“山头主义”,人身依附;为了得利益,官与商之间不分彼此,“勾肩搭背”;为了规避责任,在执行层面阳奉阴违,打折扣、搞变通,这一切,都是心中无戒惧,不守规矩的表现。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员只有心中有戒律、知敬畏、懂自律,才能谨守“不成文的规矩”,做到慎初、慎微、慎行。反之,如果不注意修身律己,小节不检点,小毛病不克服,心中无敬畏、无戒惧,就会“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到头来酿成终生遗憾。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