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如
今年年初的《北京80后公务员真实发展状态调查》结果显示,有77.2%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对公务员的批评声比赞扬声多。但为了避免矛盾扩大、引发更多误会、给单位添麻烦,80后公务员几乎都选择沉默应对,因而形成了在社会舆论中“集体失语”的局面。(中国青年报2月12日)
今日网络,对于公务员群体的批评比比皆是,面对批评的回应基本也只是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字斟句酌的几句,甚少有公务员敢于以个人的名义发声。特别是熟悉网络的年轻公务员的“集体失语”,让沉默以对成为了公务员群体应对舆论的新常态。
理不辨不明,年轻公务员们的集体失语让各种指责在网络空间里面不停发酵。高福利、高待遇、高收入,工作闲、纪律松、没人管,各种批评的声音也只是一边倒。中年公务员们上网少,对这些声音听得也少;年轻公务员们大都有上网的习惯,对于这些批评指责却也几乎无人反驳。批评是否属实,公务员生存现状如何就只剩下批评者一方的声音。没有辩论、没有争论、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舆论就容易在偏离真相的轨道上越行越远。
年轻公务员们不敢说话也有诸多原因。首先,网络上各种非理性的反对声极容易将他们吞没。现在批评公务员群体是网民中的主流声音,表扬无人看、爆料疯狂传是关于公务员群体消息传播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发声争论就像是垂死挣扎一般,稍微不慎就会导致被人肉、被谩骂、被攻击等后果。其次,在公务员发表言论这个问题上大多党政机关单位都比较谨慎小心。年轻公务员大多在机关里都是普通小角色,一旦因为言论成为舆论焦点极难得到单位的支持,往往都会被以从大局考虑、从全局出发等理由被阻止发声。
事实上,年轻公务员们的“集体失语”并没有改善公务员群体的舆论环境,反而让一些非理性的批评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像类似“工资低为什么不辞职”这种问题才有了生存空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现实情况,年轻公务员在不违背社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前提下都能发表下自己的看法,才能让社会真正理解这个行业,理解这群年轻人。
年轻公务员“集体失语”不应成为新常态。敢说话、说真话、会说话才能适应社会对年轻公务员的舆论期待。年轻公务员是这个行业的希望与未来,也应当是让公务员这个行业真正变得阳光起来的关键所在。应当支持他们敢发声,把自己的生存现状晒出来,把自己的收入情况亮出来,让公众理解这个行业,真正让这个行业脱掉灰色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