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乐风
接班、子承父业,种种数十年前的就业模式,竟在一些国有企业残存至今,令人惊诧。日前地方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对此“开炮”,表示大到中央企业,小到地方国企,“家族化”“世袭化”现象依然存在,“打江山,坐江山,传儿孙”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由此导致了国企招聘中的暗箱操作屡见不鲜,有些岗位甚至明码标价。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掣肘。
近亲之害,毋庸赘言。一些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职工,确实不容易。有的人年轻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为国企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对企业有感情,希望解决子女就业,可以理解。但对企业来说,“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再加上“联亲联姻”,简直成了“家属企业”,这不仅让人情盖过招聘的规矩,更让新鲜的血液难以流入,企业的活力难以焕发。
更糟糕的是,人情招聘泛滥之后,不少岗位沦为了权钱交易的标的。有政协委员反映,“国企进人的价格从2万元到10万元不等”,暴利还催生了黄牛党,专门为应聘人员牵线搭桥,从中收取中介费。长此以往,极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照顾了一个子女,七大姑八大姨都来钻空子,人情摆不平只能靠钱来关照,如此“选贤”,怎能对得起国民经济支柱的责任与担当!
换个角度看,让国企子弟们躺在编制上,看起来舒坦一时,实际却不是爱,而是害。比如,有的国企一线员工拿着高薪,反倒不干活,把苦活、累活转包给编制外的临时工、农民工。这样一来,同工不同酬暂且不说,“二老板”的身份更易滋生温水煮青蛙的危害,一步步把国企子弟、花钱买编制之流推向了现代版的“八旗子弟”,输掉的是企业,更有国企员工年轻的朝气、锐气与希望。
因此,无论从就业的公平考量,还是从企业的效率出发,都必须严把国企的招聘关,必须坚持“逢进必考”。当年,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也曾经历相似的一幕,但凭着“逢进必考”,以及考风考纪的严肃,特别是公开招考与“双盲面试”的推广,已经很大程度体现了公平性。把国企招聘纳入统一的公职岗位招聘,技术上没什么障碍,可以委托人社部门公开程序、公布流程与结果。
治理之道,“堵”与“疏”一个不能少。年轻人蜂拥挤国企,削尖脑袋也要进去,“性价比”较高是重要原因。一些垄断行业,旱涝保收,相比民营企业,不仅有体面的身份,还有动辄数倍的公积金、数十倍的福利待遇,怎不让人心生艳羡?所以,破除行业垄断,打掉国企超额福利,让企业薪酬工资回归市场正常水平,同时增强竞争与淘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年轻的心才不会就此拴住,“世袭制”才会真正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