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乔
人民日报今日报道,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为什么一号文件中仍然把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2015年2月2日《人民日报》)。
“民以食为天”, 粮食对于人们来说,是第一位的生活物质,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谈得上做其他“活计”吗?为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端稳“饭碗”,就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生产。要切实改变农村粗放型的耕作模式,实现科学化、集约化经营,要从农田水利设施、“坡改梯”项目等方面为粮食栽种地区注入“营养”,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同时,还要注重对土地的合理化耕作,减少对有毒有害农药、化肥的使用,防止土地地力退化、酸化,确保我们的“口粮”能够源源不断产出。
端稳“饭碗”,就要守住耕种面积的底线。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随着机器的转动声,一块块、一亩亩耕地化为坚硬的水泥地板,多少肥沃良田成为了城市建设的 “第一牺牲品”,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也更加尖锐,其实,做为“征地者”和“被征地者”,若能换位思考,可能就会更能理解群众“誓死力争”的初衷,说白了他们就是要守住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守住生产生活的“根子”。因此,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必要守住国家划定的18亿亩农业耕地红线,一亩也不能“越境”。
端稳“饭碗”,就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在农业发展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看到,在国家粮食主产区,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基本得到了普及,种粮人也享受到了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实惠,但在边远地区,“刀耕火种”的场面也“历历在目”,还存在“种植几坡坡,收获几箩箩”的情况,这种“刀耕火种”方式不仅粮食产量低,而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在山高坡陡的山区,应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保护生态平衡,在土地平整的地区,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运用,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饭碗”端稳了,更要节约粮食、杜绝浪费。据报道,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浪费了多少农民的汗水、浪费了多少土地资源?为此,珍惜粮食应该成为每个国人的行动自觉,坚决杜绝奢华浪费之风,用实际行动端稳我们自己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