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脱耕的梯田还剩多少“美景”

余祖欣

2015年01月29日15: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月26日上午,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昆明开幕,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陈豪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上再次谈到哈尼梯田开发与保护。“哈尼梯田有1300多年历史,能传承下来靠的就是当地老百姓的保护。如果现在大家都去搞旅游增加收入,不去耕种梯田了,那这个梯田还能保得住吗?”(人民网 2015年1月27日)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壮美秀丽举世罕见,而在申遗之前,哈尼梯田旅游就一直是一大热门,从国家至元阳县地方,对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持续不减,如今的哈尼梯田更是成为元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旅游文化标志,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已逐步突显放大,为公众所知。代省长陈豪同志谈到的问题,恰恰透露出了当前哈尼梯田旅游开发的窘境。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哈尼梯田进行严格管理,将其作为核心产业抓出效益,旅游收入的逐年攀升致使当地产业转型实现了大变向。从前,哈尼人世代耕种于此,如今的现状却不同,元阳当地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很大一部分农民则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当导游、搞饮食,梯田耕种劳动力瞬而锐减,当地农产品质高量足但价值远不及旅游开发本身,一些梯田自然无人愿耕。让哈尼人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步入“物质化”层面,人文内涵逐步降低,景区维护无法再通过原始有段有效解决。

哈尼梯田无人耕种,其中不乏一些无奈和问题。哈尼梯田与其他旅游景点有着本质不同,既是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其中还蕴含了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可谓是多元化的综合产业。1300年来,桑田变迁、人群衍替,哈尼梯田在耕种中得到了有效维护。而至今日,哈尼梯田被作为“遗产”和“资源”保护了起来,尽管久疏耕种尚且能用农业技术来修复,但长此以往,恐怕埂坝之间就再无熙熙囔囔的淳朴哈尼乡民,耕牛尽绝、田生杂芾,哈尼梯田自然就将与其价值背道而驰。

其实,本着开发和保护对梯田进行景区化管理并没有错,当地政府开发管理的方式方法也较为妥当,但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忽略了这一特殊自然景观中“人”的因素。元阳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外向型农业开发显然缺乏硬性条件,外出务工获利颇多,年轻人自然留不住;另一方面,哈尼梯田旅游门票收入的一部分本应为当地群众分成,而当政府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将这笔钱留作公共建设使用,农民无法得利自然将耕田闲置,投身他处。我们可以试想,如若未来梯田无人来耕,为使梯田留有原貌,当地政府只得动用机械、工人来进行耕种维护,这样的“人造美景”,将会多么讽刺?

“梯田脱耕”这一问题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许多地方重开发、重人为保护,以至于抹杀了许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丽江古城和鼓浪屿早已人满为患,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九寨沟及黄山莲花峰已被游客破坏得失了“精气神”,若不在问题源头时把“梯田脱耕”问题解决好,只怕哈尼梯田连“遗产”都将不剩。“人”的对策要用起来,把旅游开发做成与农民共享的福利,毕竟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硬性工作,用旅游收入来“分忧”诚然欠妥,当地政府还须将这笔旅游收入切实让农民享有。另外,旅游开发要注重多效结合,面域要广、质量要高,导游培训、饮食开发、工艺品生产要环环相扣地做大做强,着重把哈尼梯田所产农产品与观光旅游高度结合起来,让哈尼人看到梯田中蕴藏的经济价值,农忙搞生产,种出好庄稼;农闲搞副业,分享旅游收益,如果在当地就能获利颇丰,还免去了外出打工的艰辛,哈尼人自然就愿意留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云南考察时曾万分叮嘱:“要珍惜云南生态环境。”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壮美梯田更是被哈尼人奉为“上天恩赐”,如若用“宝”而不能守“宝”,让梯田因“脱耕”而失去了人文价值,只怕哈尼梯田的“新发展”就要走上了错方向,众人也最终将因失去一份民族瑰宝而悔憾终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