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治理雾霾就得有“提头来见”的决心

倪洋军

2015年01月27日13: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月25日,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谈到京津冀生态环境、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时表示,之前媒体报道的治不好霾“提头来见”,既是一句玩笑话,也是表达治理大气的信心和决心。王安顺解释道,2014年北京两会他代表北京与中央签订责任状时,中央领导说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这既是玩笑话,也说明了这句话的分量很重。”(2015年1月26日人民网)

又是一年一度“两会”时。每年这个时候,从全国各地“两会”上爆出的各种雷语、强词便会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所阐述的“提头来见”,既是中央领导的一句玩笑话,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迫切需求,更是各级各地必须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雾霾长期不散,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向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坚决兑现,完不成、做不好,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就必须受到严厉问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头来见”,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以及官员必须具备的坚定政治操守和责任担当。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必须下大力气、用真功夫,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绝不能放空炮,更不能打白条。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重责之下也必有强者。责任担当,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担当不好,就必须受到严厉惩戒、严肃责罚。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履职尽责,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丝毫也不能懈怠,否则很有可能丢官罢爵。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实现不了既定目标“提头来见”,就是给不担责、不尽责的官员下的最后“通牒”,意在倒逼、重在追责。在没有退路的状态下,只有下定决心,才能有绝处逢生的希望。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雾霾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词语,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一直以来,李克强视“雾霾”为关乎民生的紧迫问题。2013年出任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他便承诺,“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铁腕治霾;当年6月,他前往河北考察,专程来到环境监测站,登上房顶查看空气采样情况,强调必须“公开、透明、准确发布污染检测信息”,“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执法力度”。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区、市)制定了本地的落实方案。但是,不代表有了落实方案,签订了责任状,就可以高枕无忧,凡是落到纸面上的每一项措施,相关部门事前都要有充分的科学论证,并且要有具体实在的部署和安排。政府说到就要做到,要做就要做好,否则,不仅改善不了民生,还会让老百姓心里添堵、生厌。

雾霾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理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轻松,但是此事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困难再大,成本再高,也要坚持不懈持久地抓下去。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绝不能存在临时观念,要一茬接着一茬治,一任接着一任抓,既不能“前人害病,后人吃药”,也不能“新官不理旧账”。治理雾霾,既不能躺在老天爷身上,等着风来刮、雨来洗;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紧一阵松一阵;更不能将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转嫁给老百姓,让老百姓为空气污染“买单”,必须上下联动、统筹协调、合力共为,共同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还洁净空气给人民。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加大空气污染治理,是最大的民生关切。我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希望改进的地方改起,要在这些问题上出真招、见实效,切实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全社会要“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对于一些污染企业的治理,要就地关停,绝不能盲目拍板、胡乱迁移,看似对一个地方负责,但却给别的地方带来更大的隐患。要提高空气污染的违法成本,绝不能让“提头来见”的责任追究打了水漂,也不能使“铁腕治霾”的坚定决心打了折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