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文艺“破陋习”,更要“树碑立传”

沈宏胜

2015年01月23日15: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什么人的问题,从来而且永远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因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015年1月19日《安徽日报》文艺服务人民须破三大陋习 )

毋庸讳言,“文艺服务人民须破三大陋习“一文不仅分析了目前我国文艺创作存在的弊端,而且提出为什么要破三大陋习之要义。依笔者之见,破除文艺三大陋习,更需要“树碑立传”。

实践证明,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什么至今还让人们难以忘怀,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至今仍感奋人心,其根本原因,坚持了人民性,坚持了文艺创作为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艺创作始终围绕人民大众而创作。在延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如丁玲、艾青、周扬,冼星海等,同时小说《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白毛女》文艺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对我国文艺发展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确实如此,延安时期为何涌现出一批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艺作品为何传得久远,其中一条就是“立”,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而创作。只有忠实而艺术地表现人民的奋斗和创造,抒发人民的情感和情怀,让人民群众喜欢,让人民群众心情舒畅,文艺作品就有取之不竭的源泉和素材。

事实证明,安徽开展千名文艺家下基层,为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深入基层,才能从群众那里获取文艺创作的“灵感”,才能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文艺下基层,实际上就是“立”字当头。“立”就是坚持人民和人民的生活,就是把泥土芳香写进作品里,来源于生活,高源于生活,让人民群众分享文艺的魅力,立就是,传播正能量,就是要破除“功利、浮躁、因袭”三大陋习。

因为文艺这三大陋习,我国文艺创作难以出现像延安时期文学家,艺术家和具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我国的文艺创作要守住文化的“根”与“魂”,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之联系。在传承上弘扬我国文学艺术,在创新上丰富和繁荣我国的文化艺术。

文艺只有选择了人民,才能为人民所选择。文艺只有反映出人民的真实意愿,才能满足人民的心愿。

破除文艺“三大陋习”, 就是要培养出人民满意的一批文艺大家,为人民而抒怀,为人民、为我国文艺创作“树碑立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沈宏胜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