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众多“狱中爱迪生”令人生反腐新忧

士心

2015年01月20日08: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两天,中国足协原党组书记南勇,又成了新闻人物。2012年6月,他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半。事隔两年多,就传出他因在狱中取得4项专利发明权、出版一部长篇小说、获7次表扬等立功表现,减刑一年。

监狱是一个对罪犯进行改造的地方,不仅要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也会提供文化、职业等教育。有条件的地方,也鼓励有相关才能的服刑人员,进行发明创造,以及进行文学创作。在这种环境中,不排除有些人,尤其是一些由于贪腐入狱的前官员,多数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智力水平较高,如果能够安心改造,心无旁骛,也会有所发明,乃至出版文学作品。所以从一个罪犯,转而被改造成为“狱中爱迪生”,自然说明了教育改造的成果,是一件好事。

然而对南勇的减刑,事情似乎并不这么简单。有人提出质疑:何以入狱时间如此之短,发明成果就如此之丰?他以笔名出版的小说,据说对雷达的测试过程描写细致,“还借主人公之口科普了非线性动力学,以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混沌的概念”,涉猎范围之广,使人对作者的物理学知识之深厚,颇感意外。

按“无罪推定”原则,只要没有足够证据,就不能坐实南勇是造假以求减刑。但媒体同时披露的众多“狱中爱迪生”现象,则不能不让人对监狱罪犯改造中可能滋生的新型腐败感到担忧,也不能不对南勇减刑案的真相,提出疑问。

据媒体报道,服刑人员靠“发明创造并申请专利”以助其减刑,并非罕见。为服刑人员提供这一需求的机构,已呈规模化、专业化趋势。部分机构不但在网上明确标明为监狱人员提供发明申请专利减刑服务,还可以为服刑人员量身定做,使专利成果更符合服刑人员身份,效果更为“逼真”。与此同时,确有一些有姓名可查的官员、名人在狱中进行发明创造并成功申请专利、获得减刑的事例。至于那些名气不大、但有姓名可查的入狱官员名下有发明创造专利者,已非个别现象。

尽管检察机关已声称,对南勇减刑案已进行了同步监督,没有发现问题。但检察机关没有对随之而来的众多疑问,进行明确解答。如果仅仅由监狱方证明专利已获批准、作品确已出版、表现也很优良,恐怕难杜悠悠众人之口。不说别的,仅检察机关是否有专业能力,鉴定发明创造涉嫌造假,是否有能力对文学作品涉嫌“代笔”做出判断,就要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司法机关乃至纪检监察部门,是否已对这一新型的腐败,引起足够重视,思考相应对策,更是令人感到不安和担忧。

对官员贪腐犯罪来说,监狱是一个令贪腐分子接受惩罚、改过自新、以儆世人的场所,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如果让犯罪分子继续利用以往的权力余威、金钱实力、人脉网络,钻法律的空子,寻改造的漏洞,成功减轻和逃避法律的惩罚,使法律规定形同虚设,神圣的法律就会失去严肃性。本为惩治贪腐、净化社会风气的地方,又成为腐败滋生的新土壤,成为累积民怨、激起民愤,损害党和政府威信与司法机关形象的新窗口。

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的“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要求的今天,对“狱中爱迪生”现象自不应轻轻放过。首先是要回应疑问,追查真相——毕竟对服刑人员来说,思想行为动态,都理应在被掌控之下,发明创造也好、文学创作也好,真要鉴别真假,比在其他地方相对容易一些。但更重要的是,要举一反三,认真寻找以往减刑操作中不完善、有漏洞、易被“暗箱操作”、滋生腐败的环节,像狠抓违法假释现象那样,严格规范减刑规定,防止司法腐败,确保监狱是贪腐分子真心改造、净化灵魂、警示他人的一方净土。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