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透过姚贝娜的角膜能看到怎样的世界

韩品丹

2015年01月19日16: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月16日,33岁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病逝,姚贝娜在昏迷前委托父亲签署了捐献角膜的志愿书。其眼角膜分别捐给了深圳、成都的两位病人。1月18日,实施角膜移植手术的四川小伙成功摘下蒙眼纱布,已能看到光明。(1月18日中新网)

年轻的姚贝娜就这样趟过了自己“生命的河”,无情的病魔吞噬了一个好声音、天堂里多了一个歌者。透过她的眼角膜,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重见光明的,不仅是两位成功接受姚贝娜角膜移植的病人,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器官移植手术。网友们纷纷为年轻的“角膜”点赞,并且在微博话题中,有很多人就此萌发捐献器官的想法。

器官移植技术作为人类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曾挽救了无数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但我国却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现阶段我国100万人里,才有0.6个捐献者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供需比约为1∶30,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1∶3。巨大的缺口,让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都在无奈的等待中逝去。从今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了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自愿捐献将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透过姚贝娜的眼角膜,我们看到的是我国器官捐献的光明。第一缕光明来自社会正能量战胜传统观念的胜利,打破了很多人固守的“入土为安”,不能“死无全尸”的观念之困。有网友说,姚贝娜捐赠了眼角膜,是用另一种方法在看世界。没错,抛弃旧观念,给生命一次别样重生的机会,“即使自己的生命燃烧到了尽头,也要以另一种方式去照亮别人的明天”,这其中传递出的是一种大爱,和现代人对生命的尊重。

第二缕光明来自此次角膜移植过程的清晰度、标准度和透明度。捐不捐赠器官有一部分是“愿不愿意”的选择题,还有就是其中复杂、隐晦的程序让人缺乏信任感。让民众相信捐献的器官没有被“牟利”,没有被搁置,才能推进民众捐赠器官这种有益社会的公众行为的热情度。从姚贝娜病逝三小时之内进行角膜摘除手术到角膜空运、移植成功一共不到30小时的时间,严格的捐赠程序及保护措施让人感到心安和信任。如果所有捐赠者和被捐者都能认同这个“待遇”,那么捐赠意志才能顺通无阻。

当然,我们无意拔高姚贝娜角膜捐赠的意义,但是这次公众人物的捐赠行为却是有“点题之义”。公众对器官捐赠已经不是缄口不言,更多的人性光辉正在一点点显现。不得不提的是,目前我国缺少供体来源统一的登记体系,也没有形成规范捐献移植人体器官的标准程序,和公正、诚信的社会氛围。在民众捐赠意识觉醒的当下,国家决策如何与之呼应值得决策者深思。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