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在连续几年对“吃空饷”问题进行清理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集中治理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堵上蚕食财政资金的黑洞。
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其实质是对权力的“纳贡”。看看那些“吃空饷”的人,不是领导的亲戚子女,就是攀上了领导的“高枝”。没有领导默认、纵容甚至安排,这些人连西北风都没有的喝,何谈“吃空饷”。
分析“吃空饷”的情形,一种是纯粹的“吃”。直接到单位挂一个名字,连人都见不着,工资照发,奖金照拿。这种情况虽然极端,却不易为外部察觉,只有具体操作这件事的几个人知道,可以说是瞒天过海、“吃”得放心。另一种是变相的“吃”,人偶尔到单位晃一下,但经常以有病请假、在外出差为名,去干自己的事情。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单位的领导不可能不知情,而知道了却不制止,就必须问责。
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具体的问题,还有一些权力因素、人情因素。比如,上级领导要在本单位安排一个人,原则性强一点的,可能还会想着推脱;原则性差一点的,则求之不得,主动迎合。还比如,领导的亲属或者老职工因私人原因长期不在岗,单位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送顺水人情。
对其中任何一种情形,都必须严格责任倒查,既要查“吃空饷者”本人,也要查其所在单位的领导,更要查那些为他们打招呼的其他领导。真正通过严查严处,让领导干部不敢打“吃空饷”的主意,不敢为“吃空饷”打招呼,也不敢让“吃空饷”在本单位出现或存在。
当然,“吃空饷”之所以得逞,既是“权力合谋”的结果,也与相关职能部门把关不紧、监管不严有关。正是因为招聘招录还不够严、编制管理还不够严、资金拨付还不够严、监督检查还不够严,“空饷”才会像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上一口。其中涉及到的失职失责问题,也要一级查一级,层层传导压力,促使职能部门真正当好防止“吃空饷”的“守门员”,形成治理“吃空饷”的长效机制,让“吃空饷”最终成为“空想”。
相关专题 |
· 大别松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