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呼格父母的锦旗让谁汗颜?

燕凌远

2015年01月07日17: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月6日,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李三仁、尚爱云夫妇来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向推动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再审成功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与新华社记者汤计赠送两面锦旗。锦旗上书:“人民的忠实记者走转改先锋楷模”、“正义撼天地公平得人心”,以此向推动该案成功平反昭雪的各个媒体单位表示谢意,并希望能继续将法治与正义的正能量一直传递下去。(据新华网)

看到照片中呼格父母那佝偻的身影、苦涩的微笑,与那面鲜红的锦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睛!相信这面大红锦旗,也应该让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人汗颜!

很显然,这面锦旗是赠给记者的。记者,理论上只是事实的记录者、信息的传播者,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记者却成了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众所周知,公平正义,本应是法律的生命与灵魂,是司法的准绳与底线。但是今天,为何被记者抢了头彩?当年那些头顶国徽者、手托天平者,执掌国家公器、生杀予夺者,面对年轻的生命,面对家庭的不幸,一心只想着“限期破案”、“立功受奖”,却置公平正义于不顾,结束了一个无辜的生命,制造了一幕人间惨剧!面对将被永远钉在法治进程耻辱柱上的标志性冤案,司法机关能不汗颜?

人类摈弃“丛林法则”、书写文明历史已经几千年;人类尊重人格、倡导平等也已经几百年。可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这些看似再正常不过的社会共识,曾经被不理性的浪潮席卷、淹没。搞运动式的“严打”,下指标式的“法办”,理性的良知被裹挟在狂躁的气旋中,转晕了判别,迷失了方向。当年被一个时代一场运动冤屈了的,岂止仅仅是呼格一人?不要说在十八年前,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内某地不是依然有“广场审判”、“卡车游街”等“法治闹剧”公然上演吗?而围观的人群中,不也依旧有一种“从重从快”的期许和“大快人心”的狂欢吗?人死不能复生,面对生命,社会良知应有起码的尊重,有关部门应有起码的责任!看着白发苍苍的呼格父母,社会良知能不汗颜?

呼格的父母年老体衰,他们除了将法院的“无罪判决”文书烧在儿子的坟头慰藉屈死的灵魂外,已然不会再想着找谁去“复仇”。甚至,他们用“拒绝外媒采访”来维护国家的尊严;用“赠送锦旗”来表达内心的感激。但是与之极不和谐的是,就在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再审判决呼格无罪后的第七天,2014年12月22日,曾经为此案仗义执言的呼市检察官滑力加,却意外遭到“仇家”袭击,肋骨骨折、头部受伤缝了七针!现在这位已经退休的老检察官不得不与妻子分居,身藏匕首,随时准备“拼上老命”来自卫。试问这些狭隘自私的“复仇者”,当年草菅人命时,想过受害者的亲人会找你们报仇吗?现在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却仅因被“褫夺顶戴”、投身牢狱,你们就去打击报复一个坚持职业操守、有正义感的执法者?你们这种扭曲了的是非价值观,面对十八年来痛不欲生的呼格父母,能不汗颜?

所幸“正义有时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呼格案等一批冤假错案得以及时纠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强势推进,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得以保障;启动“国家赔偿”,也能给受害者一些经济上的补偿。我们希望并且坚信,呼格案将是我国法治进程重大转折的一个标志;我们希望并且坚信,呼格父母的锦旗,将永远成为夹在中国法治历史典籍中的一枚书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