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反腐纵深发展亟待破除官场“圈子文化”

问灿

2014年12月30日08: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随着新一轮“打虎”行动成效显著,积极回应社会预期,反腐斗争不断释放出向纵深发展的强烈信号,而这也是反腐倡廉无止境的又一例证。然而,在晒反腐成绩单的同时,在接连落马高官的背后,有关“圈子文化”对官员的腐蚀问题却愈加凸显,不容小觑,发人深省。毕竟对反腐而言,“打虎拍蝇”只是惩治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反腐深挖“病灶”,进而形成一套拒腐防变的新型反腐倡廉体系。

其实自古以来,“圈子”就在中国很流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俗语就是对“圈子”寓意最好的诠释。从“亲友圈”、“朋友圈”到“同学圈”、“同乡圈”,再到“同事圈”、“同行圈”,人们对于构建自己的人脉圈乐此不疲,也在这些“圈子”中来回穿梭,应接不暇。人们通过“圈子”来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增进合作,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一旦将这种纯洁的“圈子”沾染上利益的色彩,浸渍上权力的魅影,情感就会变味,关系就会变质,官场上的“圈子文化”大抵就是如此。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面对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落马,人们谈论他们大起大落的从政生涯时,很少对其任职期间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却总是对一些诸如“家族”、“帮派”等字眼关注颇多,议论纷纷,似乎夹杂着某种神秘的意味。其实,这就是“圈子文化”在官场上打下的深刻烙印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从“抱团式”腐败到反腐“一锅端”,从显赫一时到身陷囹圄,当一场又一场彻彻底底的反腐硬仗硝烟散去,备受诟病的“圈子文化”横行官场的严重隐患昭然若揭,其“鲸吞蚕食”般腐蚀官员所留下的惨痛教训更是触目惊心。“圈子文化”俨然成为了当下反腐纵深发展不得不攻克的一道难关。

纵观官场上的“圈子文化”,无非是以家族籍贯、发迹地缘、掌权领域、兴趣爱好等为核心,以结盟、集会等形式为纽带,组成一个个利益均沾、资源共享的“小团体”。这种“圈子”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同流合污;看似固若金汤,实则不堪一击;看似如鱼得水,实则画地为牢。官员一旦陷入其中,便再难全身而退。形成这种依附关系,就意味着权不再为民所用,而是为“圈子”所用;情不再为民所系,而是为“团体”所系;利不再为民所谋,而是为“私欲”所谋。身陷其中只会利欲熏心,被权势遮蔽双眼,圈住为民请命的本心,失掉清正廉洁的准则,沦为利益链条上的“提线木偶”,最终为“一端端一窝”的家族式腐败和“一倒倒一片”的塌方式腐败埋下伏笔。

如今,在官场上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圈子文化”,已经到了不得不除,除必除根的地步。否则,任由“圈子文化”泛滥成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将给正常的官场政治生态带来更大威胁。对此,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动真功夫,彻底挖掉“圈子文化”在官场衍生变异的“毒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为此,我们要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廉政警示意识,使党员干部从思想上、作风上、纪律上等都经历一场深刻的“政治洗礼”和“头脑风暴”,把团团伙伙、帮帮派派等思想痼疾清除干净,从内心深处拒绝进“圈子”、搞“山头、结“帮派”,敬畏党纪国法“高压线”,树立自律自警“防火墙”,时刻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另一方面从干部选拔任用、调整交流、考核监督等环节入手,注重细节,防患未然,不给“小圈子”滋生的土壤,不留“小团体”生存的空间。对出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苗头的干部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已经形成的“小圈子”、“小团体”更要严查严打,严管严控,破除法不责众的“羊群效应”,倒查追责,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