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学籍被抢注暴露教育“无能为力”之殇

江宇

2014年12月15日15: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家住陕西汉中市的单女士,遭遇了孩子因为学籍号码与他人重叠,临近毕业无法注册学籍的情况。记者联系城固县教育体育局,教育科通过学籍查询系统确认:单女士孩子的身份证号码确实被韩姓小学生注册,出现身份证重号可能是录入学籍时调用了错误的户籍信息。那么,既然出了疏漏,为何一年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呢?对此,城固县教育体育局教育科副科长高峰表示,此事超出了城固县教育部门的管辖范围,他们无能为力。(人民网 2014年12月14日)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陕西就已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全面启用“陕西省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全省约500万中小学生每人建了一个电子学籍。

可以说,作为全国第二个推行电子学籍的省份,陕西省在电子学籍管理方面,应该是拥有比较完善的技术保障、规范的信息审核把关程序。然而,“百密终有一疏”,家住汉中的单女士孩子却陷入临近毕业却无法注册学籍的境况。

从报道可知,单女士孩子学籍无法注册,是因其身份证已被西安市一韩姓小学生注册。初闻之,难免质疑是否有人“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其实,事件并没有那么复杂,不过是因为两个孩子生日相同,又都在城固注册的户籍,诸多“巧合”之下以致录入学籍时调用了错误的户籍信息。如此,不过是出“乌龙戏”,当然也不存在相关部门的乱作为了。

本来,一出小小的“乌龙”,纠正“错误”让两个学生各自回归“身份”,单女士孩子亦能在小学毕业后顺利就读初中,如此便皆大欢喜。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纠错”之旅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年多了依然杳无音信。在记者的数度追问下,只换来教育部门“无能为力”的只言片语。

好个“无能为力”,这是一种什么态度?看似无可奈何,实则不过是教育部门的推诿卸责。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自身“疏漏”不反思改正,试图以“无能为力”让事件不了了之,如此罔顾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还谈何奉献教育、关爱学生、服务家长?倘若耽误了单女士孩子的继续升学,可能影响孩子一生,试问教育部门能承担得起这笔“糊涂账”吗?

笔者看来,“无能为力”就是教育部门不作为的最好“证据”。学生学籍被抢注,信息录入之初未严格把关,信息录入之后亦没有认真审核,学校和教育部门本就失职。对家长的多次询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不知教育部门是干什么的?反过来说,学籍事关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即便教育部门对此“无能为力”,那也应当积极与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联系,查清核实事情原委,想方设法寻求解决之法。

更何况,《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关键业务应用指南》对“问题学籍处理”有明确规定:有身份证号的学籍重复,该类处理方式是佐证、变更和删除。实事求是地说,以上三项处理程序任何一项都不涉及教育部门的用权“禁区”。因此,教育部门的“无能为力”暴露其推责之意,更有不作为、漠视学生利益的麻木。

毋庸置疑,对学生而言,“一号伴终身”的电子学籍十分重要, 其作用相当于学籍的“身份证明”。而此次学籍被抢注事件,“无能为力”的推卸说法,暴露的是部分官员不负责任、不敢担当、严重不作为的态度,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绊脚石,也直击教育“无能为力”之殇,更是教育发展之不幸。

作为教育部门,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诉求,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一时间想方设法为学生解难题,真心实意为学生办实事,这才是教育部门的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笔者期待,当地教育部门能以此为契机,在辖区范围内对学生电子学籍进行一次“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学籍”及时纠正,莫再让“不作为”毁了学生的“身份”清白。另外,教育部门也当加强自省自律,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对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不姑息、不迁就,彻底解决基层群众“办事难”,倒逼党员干部真正为学生和家长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

唯如此,教育才是“以人为本”,从而不再让“无能为力”成为教育之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