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干部留个好名声远胜于留下好墨宝

刘政

2014年12月15日14: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仕途从海南老家五指山发迹的朱明国被中纪委调查的消息传出后,其在五指山市留下的一些题词墨宝的“命运”引发关注。近日,南海网记者在朱明国老家五指山市采访时,朱明国曾被家乡人称为“才子”,当上高官后,其曾在五指山市多处题词,为下一代学子书写励志书法。目前,朱明国在五指山的题词墨宝或被抹掉或被遮挡。(据12月14日中国新闻网)

“自古文官多雅士。”纵观历史,我们便不难发现,但凡颇具名气和威望的清官忠臣,大都文采斐然,且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文人墨客相伴成群,吟诗作对、以诗会友也好,还是游历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之时,偶得佳句、即兴挥墨也罢,单单是流传下来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墨宝,就足以展现出作者们清新淡雅、笃志高洁的性情。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为后世人所传颂的典故佳话。

作为一种文人雅好,挥毫泼墨、题词送字本无可厚非。即便是党的领导干部,也同样可以享有这种爱好所带来的快乐。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也不乏书法大家,毛泽东同志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多地留有珍贵墨宝,毛体书法刚劲有力、独具神韵,时至今日仍深受广泛追捧。事实上,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人们之所以对毛泽东同志书法如此喜爱,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外,更因为其所展现出的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魅力。

然而,任何高雅的爱好一旦与不良目的混杂发酵,就会丧失原有价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在有的领导干部看来,为官一任就要留声留名,而题词留字则是最佳选择。于是我们看到,有的领导干部无论书法造诣高深与否,但凡视察调研,总忍不住挥毫泼墨一番,沉浸于旁观者的阿谀称赞之中,并且为此而感到沾沾自喜。

与此同时,在一些投机分子看来,领导干部的书法作品,更像是带有政治标签的牟利工具。因为“背靠大字好乘凉”,所以领导“墨宝”常被拿来高调炫耀,向众人宣示持有者与题字者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情谊关系”,从而最终异化为权力滥用的辅助工具。投机者为了得到领导“墨宝”,则想出所谓“润笔费”等托词,试图以此掩人耳目,向领导干部秘密行贿。有的领导干部尝到了给人题字带来的“甜头”,久而久之就会认为“收钱写字理所当然”,从而陷入腐败漩涡而不能自拔。

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向来对规范和管理领导干部题词等行为予以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国务院工作规则》就规定,“国务院领导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2012年12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更是作出了“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的规定。我们看到,规定的出台,有效规范了领导干部题字行为。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批问题干部的纷纷落马,他们当年留下的“墨迹”被纷纷抹掉,这与先前的被追捧、被夸赞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事实上,“名节大于天”。干部的名声,总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符。名不副实、夸大其实,以此获得的虚名终究会如泡沫一样,经不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与推敲,最终反倒会弄巧成拙,有损领导干部个人形象。所以说,领导干部想要流芳于世,与其费尽心思搞出一些形式主义、华而不实的假象,莫不如踏踏实实提升修养、恪守清廉。如此得来的“清名”,着实是远胜于那些书法作品所带来的“留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刘政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