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杰
今年3月,被称为“史上最严治霾法规”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北京对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持续加大。从3月起至12月,北京将每月第一周定为“大气污染专项执法周”,每个月根据大气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执法重点。北京环保部门已持续开展了9个大气专项执法周,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006起,处罚金额超过2000万元。(中国新闻网)
诚然,《《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才9个月,对于渴望拥有碧水蓝天的老百姓而言,这是一个福音,而环保部门连续的执法更让这个史上最严治霾法规,逐渐成为了一个常态化的执法标尺,然而,北京市环保部门行动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006起,交出的2000万元罚金果然可以作为战利品或成绩单,但就此以为就可以换来“碧水蓝天”,却还远远不够。
毫无疑问,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违法占用1000平方米的土地,也许罚款不会少于1000万,甚至更多,而违法污染空气一起行为,平均也就是1到2万元,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污染企业会将区区2万元视为一次惨重代价,如果北京市的碧水蓝天想用这区区几万元钱换来,那就只能是隔靴搔痒,以此处罚环保问题,那么,结果只能是越治越污染,越处罚越污染。
更何况,在北京环保这份成绩单上,除了2000万元,没有涉及一个违法责任人或违法企业名单,毫无疑问,在“查案又查人,查人是关键”的今天,问责的兑现仍旧是执法难、难执法的一个核心所在,特别是污染治理上,惟有将“责任状”问责到每一个辖区的相关责任部门,将“紧箍咒”戴到每一个企业的头上,才能起到查处一起污染行为,震慑一片的执法效果。
所以,笔者认为,环保部门辛辛苦苦的9个月,只是“治霾攻坚战”上一个“零”的突破。 环保不是儿戏,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关系子孙后代的发展;治污需用重典,必须严惩不贷,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所讲,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既然是宣战,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就要像李克强总理所表态的,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来。而这种勇气,在很多情况下,仅靠地方立法,难以起到釜底抽薪的治本作用。我们希望,“2000万罚金”只是重典治霾的一个战利品,而不是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