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
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日前播发了《至少一半收上来的钱没进政府口袋——北上广津四地停车费追踪》报道。面对“新华视点”记者此前报道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停车费收支不透明、至少有一半停车费没有最终进入政府财政的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在回应时,不仅依然未公开相关数据,有的还推诿扯皮,或者称收不上钱来。
随着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日前播发《至少一半收上来的钱没进政府口袋——北上广津四地停车费追踪》的报道。一个关于停车费去向不明的历久弥新话题,一个长期刺激着公众的神经问题,一个一直悬而未决没有得到解决“顽疾”再次摆上桌面。缘何作为公共资源的道路停车位,没能把车主付出的停车费大部分转化为公共财政收入?停车费又去了哪里?尤其是提价后每位私家车主承担的费用大大提升,这部分又进了谁的“腰包”?这样占道停车费去向“成迷”监管岂能“沉醉”?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和多地最初设想,设置占道停车位的出发点,就是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用于治堵、用于规范城市道路管理。然而随着委托式经营和变相分层承包的经营方式应运而生,在多地多头复杂的管理模式下。就如报道所述,有的停车场甚至有12个部门管理,可谓“龙多不治水”。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地方,政府对占道停车的监督管理形成混乱,导致“黑停车场”遍地开花,甚至沦为生财工具,流进少数人的口袋、丰满了利益相关者的腰包,成为名副其实的马路边“小金库”。真正的症结在哪里?可能除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外,更存有管理不公开、透明,在某些人权力刻意制造下,从中谋利猫腻。
其实,多年来对占道停车费去哪了的质疑一直是沸沸扬扬,也不光是报道中的北上广津独有的问题。至于有政府部门以“收不上钱”为由头说辞,的确是权责不清推诿扯皮。但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谁在经营?是如何获得路边停车收费经营权的?是否通过公开招标?这种以行政事业性收费被列入政府非税财政收入的经营权费用、占道费、单独公示没有?是不是能够经得起检验?要厘清这一“瓶颈”症结并非难事。如果按照当前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出国考察等那样明晰的公示;加强收费票据的乱象监管,杜绝造成资金的截留。或许巨大的利润空间将会随之“土崩瓦解”,典型的“灰色收入”也就会明了化。这要看的是相关部门愿不愿意,接受市场和老百姓的监督,此上种种,值得深思。
随着城市的发展,车辆越来越多,占道管理的确“迫在眉睫”。公共资源如何更科学、合理的管理,并形成收费模式和运营模式已刻不容缓。要规避监管之殇或者权力刻意制造,然后从中谋利,形成利益下“黑洞”,让巨额停车费去向成谜。已给当前大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出巨大考验。何以破解?它需要的是各地因地制宜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健全;需要的是各级监管相互牵制;需要的是公开、透明、高效收费系统管理;需要的是收入明细开支公示;需要的是违法乱纪后裁量权严厉,或许这样多管齐下,占道停车费去向不再“成迷”,监管也会从“醉”到“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