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要读懂“10万老存单”遭吐槽的画外音

薛家明

2014年12月01日16: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茶镇渔丰村74岁的胡万志,手里有一张父亲留给他的60年前的10万元存单。如今,老胡想将这张存单兑现,中国人民银行汉中市中心支行表示,需要先对这张存单进行核查,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兑现。据了解,以前类似情况,按照规定,只能兑换成现在的12.9元。(11月30 《京华时报》)

说实话,54年的10万元存单,“缩水”成10元钱,并不意外。解放之初,我国接下的是民国通货膨胀的烂摊子,故而第一代单位价值较低,在流通和计算时,以万元为单位。为解决这一问题,1955年3月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0000:1兑换旧币。以币值计算,当时的10万元,兑换成现在的12.9元,银行并未“黑掉”存单持有人的财产。

平心而论,根据规则银行的兑换并无问题。可为何如此简单的计算,引发公众的集体吐槽呢?一是源于公众对银行的习惯性看法。在银行理财产品骗公众存款“由万缩水到元”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之际;在换卡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不合理费用,不断吞噬用户财产之际。存折由10万元到12.9,自然会引来习惯性拍砖。这种拍砖和吐槽,公众并非是不懂新旧人民币兑换规则,而是公众对银行固有偏见的一个发泄。

更重要的是,群众对人民币购买能力下降的担忧。在50年代,物价精确到分,例如大米的价格是每斤1角2分。可如今呢,每斤大米的价格上升到2.45元。可见10元的购买能力下降多少倍。而这种对比,也会不自然的勾起人们,一分钱买火柴,5分钱买冰棍的回忆。再联想到,目前即使月薪5000元,都不敢标榜自己是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公众全力吐槽,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公众感性的发泄,并不客观。毕竟,在人民币购买能力下降的同时,我们的收入也在飞快上升。在50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20左右。而201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246元/月。即使扣除几个因素,也上涨了很多倍。可问题是,群众的眼睛总是感性的。更何况,银行总是以唯利是图的形象示人。因此,10万元到12.9元遭吐槽,并不意外。

其实,10万元变成12.9元,背后的民意期待无非是两个。一是部分银行要改变理财不理人的唯利是图形象。二是在工资飞快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持物价平稳。只是,10万元变成12.9元遭吐槽,相关部门读懂这些吐槽的画外音了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