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官员要重“官声”而非“升官”

张小兵

2014年11月27日15: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俗语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做官如同做人,为政期间做了多少实事,为民付出多少,心忧天下几分,社会自有评价,历史自有公论。

为官者自然都希望仕途平坦、步步高升,有更大作为的同时也实现个人价值,因而,念“官升”本就是人之常情。但为官一任,每个人却更应明白:“官声”远重于“官升”。

明道二年,蝗灾、旱灾十分严重,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使节巡视赈济灾民,然未获答复。他气愤之极,冒着丢官甚至杀身之祸,当面质问宋仁宗:“宫中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样?江淮等地吃不上饭,怎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仁宗被问得无言以对,只能派他去灾区安抚饥民。对于范仲淹而言,为天下请命势必会得罪皇帝,影响仕途,但若熟视无睹,任由百姓挨饿受冻,便失去了为官的责任和使命。百姓生死、黎民疾苦,本就是为官者最应挂在心上的。因此,当“官声”与“官升”发生碰撞,范仲淹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全前者。现如今,文正公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犹在耳,声调铿锵,震撼千古。

秦桧之于岳飞,一个急于谋取私利,一个甘于为国献身;一个不顾黎民疾苦,一个心系天下苍生。重“官升”者,百姓不齿,念“官声”者,历史不忘。

今人以史为鉴,也更应学习汲取古人智慧。“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此话虽有些戏谑,但更多的也是强调了一份为官的责任和担当。如果一味只求“官升”,只想如何溜须拍马,逢迎上级,而不为百姓发声,为百姓谋福祉,政绩全无,那做官的意义何在,价值又何在?“官声”不仅是社会公众对为官者的评价,也是一份隐形的社会期待,是一份给予官员的无形考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焦裕禄为榜样,贯彻焦裕禄精神。多想想“官声”,多想想百姓,时时扪心自问,谨记自己作为官员的一份信仰,一份宗旨和责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