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近日,黑龙江绥化肇东市的8千名教师停止教学向政府“讨薪”。当地老师反映,上访的原因是他们的待遇太低,和周围其他县市的工资相差1000多块钱,同时住房公积金补贴也不到位。(11月19日人民网)
8000名教师停课向政府“讨薪”在全国来说可以是影响较大的群体事件,虽然事态在市长道歉,上调部分工资中有了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但背后也折射出了部分地方政府只重视事态的影响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心态,应急式的处理治了标,但却没有治本。
对地方政府来说,最怕的有两件事,一个是安全生产,另一个就是群体性事件。部分地方政府面对群体性事件,常常抱着侥幸的心态,将出现问题看成是倒霉,万一真出现,第一反应不是怎么解决问题,而是不能让影响扩散,为迅速解决问题,一贯的做法便是用处理相关责任人来平息众怒,这次也不例外,肇东市实验小学的党委书记、校长赵红霞被免职。
纵观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出现上访、请愿都和上访者的利益密切相关,这次教师罢课的中心目的是“讨薪”,而薪酬相差1000元绝非短期形成,让8000教师集体停课也绝非易事,而直到事态扩大到针锋相对时才被迫解决。然而,这种应急式的处理结果很可能让群体性事件陷入上访、处理、平息、再上访、再处理、再平息的恶性循环。
地方政府的侥幸心态绝非偶然,一方面是没有能力看出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地方性政策只注重解决眼前的结果而忽视了长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是迫于形势、政策,短期内不能解决,只要在自己任内不出事,花钱消灾,不作为的稳定变成了最保险处理方式,而恶劣的影响总会有人来收场。
地方政府看不出问题也好,看出问题不解决也罢,究其背后都存在着“懒政”的心态,而只有用追责来打消“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思想,打消“任内不出事便是幸事”的侥幸心态,打消群体事件“只重应急结果不重长期稳定”的应付心理,认真关注“事态”背后的“心态”,让群体性事件在治标中更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