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
黄石市阳新县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女子私刻公章、伪造虚假合同,冒充副镇长等国家公职人员大肆行骗,涉案金额高达400余万元。昨日,阳新警方宣布,成功破获该诈骗案。
近年来,伪造人民政府、军队、海关、税务、法院、学校等公章、批文、证件的案件可谓屡见不鲜。虽然技术含量低,鲜有推陈出新,但总能屡屡奏效。尽管各地公安部门也一直在整顿,但收效甚微。缘何“克隆公章行骗”会屡试不爽?其症结到底何在?
公章,作为一个单位、企业、事业、团体、学校的法定代表标志。尽管国家严明禁止私刻公章行为,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无视国家的规章制度,私刻、伪造公章。甚至有些公务人员竟然也会犯这样严重的错误。就如报道中的黄石市阳新县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女子,竟然能用私刻公章、伪造虚假合同,冒充副镇长等国家公职人员大肆行骗,涉案金额高达400余万元。是“猎人”太狡猾还是“猎物”太笨,可能两者皆有,但也不尽全然。其实这样的“克隆公章行骗”皆源于印章权力效应所致。
其实,从古到今就有“官凭印,虎凭山”的说法。然而,正因如此,也就造就了很多公章滥用,成为寻租的砝码。一些腐败官员利用公章的权力“挟章要价”,让权力与资本的媾和通过公章交易,暗中进行,形成“暗渡陈仓”、“挟章跑偏”等事例。如曾有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的吴中涟水阳光学校副校长私刻教育局公章花百万购“长鼻子”专用校车被警方立案调查;河北石家庄一公务员私刻单位公章诈骗32万;北京廖某找人刻医院的收费章,为妻子进行免费透析治疗;母亲为了孩子就近读书,私刻公章。等等如是的公章行骗,无一不是管理失控,公章的权力效率过大,才成为投机营生者抓住漏洞,而滋生“歪斜”的幼苗。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民众与职能部门办事过程中,因为审批盖章而出现的奇葩事件不在少数。什么办事拖延、踢皮球等消极行为时有发生,无形之中助长了刻字工厂、刻字社店、刻子摊等显性利益,也造成了盖章的使用混乱和一章难求的尴尬局面。为此中央提出简政放权,封存不必要的印章,力争消除公章的“显性障碍”降低办事门槛,的确值得点赞。但笔者以为更应该缩小公章的权力空间,提供公章的有据可查的信息,给技术含量低、极易模仿的公章堵漏,或许就能减少像报道中这样,打着公章的幌子,摇着权力旗帜,招摇过市进行诈骗的行径。
报道中事件,再次给公章管理,政府简政放权提出新的命题。初中女子能以解决教师编制、承包工程、合伙做生意、买卖养老保险指标等为幌子骗取400多万,实则折射出要切实打破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藩篱,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还任重道远。可能除了惩治造假者,更给我们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强化执行力,保证上级政令畅通;对改革的红利能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提出新的考验。或许少了不必要的“梗阻”“障碍栏”,就会少了克隆公章行骗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