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访”的是政府“唤”的是“法治”

杜蕾

2014年11月20日16: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8日,有网友向记者反映,黑龙江省肇东市数百名教师因工资待遇问题聚集上访,并导致该市中小学停课。针对此事,肇东市政府部门回应称,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召开专题会议,正在积极做教师的工作。(11月19日 人民网)

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因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给人们的印象是文质彬彬、兢兢业业,每月就靠那点干巴巴的工资,突然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民教师用大规模集体上访的方式解决问题,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应该不是意外,但折射出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从肇东市政府的态度来看,教师提出的条件应该能得到满意答复。然而,跳出此事件看问题,群众的愿望诉求只有大规模上访才可解决问题?如此做的原因何在?

当群众利益遇到威胁,遭遇不满需要宣泄时,许多群众想到的是去政府部门“上访”。一人不行就“搭伙”,几人不行就“抱团”。把声势造大,气氛搞活,聚焦成新闻热点,引起权力部门高度重视,相应的问题基本上就得到及时的解决。

“小访”不起作用,一定程度上是诉求处理不到位。“大规模”集体上访前是有“小征兆”的,11月初,部分教师曾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反映问题,由几人发展到几十人,终成我们看到的“大场面”。至此,“上级委派专人进行指导,肇东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主要领导现场为代表教师解答诉求,市长进行电视专题答复,各级党委、学校积极开展解释疏导工作”。事情发端,仅仅是诉求解决的问题。倘若教师的要求在开始即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合理解释,恐怕问题比现在要容易的多。群众利益无小事,哪怕声音微小,也应该及时察觉,放在心上,绝对不能让诉求解决机制形同虚设。要时刻牢记,能否及时答复反馈群众诉求与党员干部的作风、态度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作风建设始终不可松懈。

也有人说集体上访是群众维权意识增强,法律意识不足,但知识分子上访,恰说明了制度体制的无奈。靠“访”解决问题,实质是“人治”思维。无论“大访”还是“小访”,只有“访”才能达到目的,这个就是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的“遇到问题找政府,不找政府没有其它途径”的惯性思维方式。而事实上,“上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我国早就存在,古代衙门办案即是上访的原型,实质是“人治”的具体体现。遇到冤假错事找“青天大老爷”,官吏既可行使“行政管理权”又可以行使“法律裁量权”,“人治”思想下,行政、司法不分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向着“法治”迈进的新时代,“上访”事件仍有发生,正是法律机制不够健全,群众法治观念缺失的表现。

在国家的发展进步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搏弈是一个不断膨胀的过程,但起于千端,止于法律。”群众上访,“访”的是政府,唤的是“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这就倒逼我们要尽快加快建立健全法治机制,提供畅通无阻的解决群众诉求的法律途径,开展公民普法教育,突出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用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带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