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亦桓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本平14日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线直播“反腐三人谈:用好巡视这把剑”时透露,巡视组在巡视当中发现一些地方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的问题时有发生。比如,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多名市、县组织部长卖官鬻爵,有的涉案资金达数千万元。(光明网11.18)
“卖官鬻爵,朝尽兔头獐脑之人”,古者对“卖官鬻爵”之事已是深恶痛绝。然而时至今日,中央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买官卖官”之风不但没有停息,反而是“风生水起”、花样繁多、“歪风”长存,不得不再次跟我们敲响了警钟。倘若这股歪风邪气得不到遏制,一旦滋生蔓延,势必会造成“劣官驱逐良官”现象,严重破坏官场生态,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破除“卖官鬻爵”,同样应该成为当前反腐的“重头戏”。
缘何“买官卖官”之风如此盛行?笔者认为,权力过于集中,任人机制不透明为其提供了温床。“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钱”,作为每一位权力“话事人”,这都是必须要严肃认真思考的命题。然而事实上,鲜有“当权者”能够衡量得清楚。一切向“钱”看,在利益的驱使下,由于任人机制的不透明,于是他们便关上灯大搞“暗箱操作”。权力过于集中致使“一把手”一说话,这事就这么定了。
因此,欲破“卖官鬻爵”,首先得把灯亮起来。作为“亮灯”的第一步,当前的重点工作是构建起一套健全的干部任用机制。任用干部时,必须严防“一言堂”,应以干部的工作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另外,任用干部时,必须将干部的各项成绩公诸于众,接受大家的监督。当一切都“亮”起来后,“暗箱操作”便不再有市场,“买官卖官”之风便可得到遏制。
“卖官鬻爵”之所以如此盛行,还与违法成本不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必须从严查办、从严处理、认真落实、执法到位,增加其违法成本,让其对“卖官鬻爵”望而生畏。对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一案多查”。对于卖官者,必须“深挖根”,让其露出水面,接受监督与惩罚;对于买官者,一律停职查办,情节恶劣者清除出干部队伍并追究责任。当然,我们也决不能放过买官者背后的“赞助商”。“赞助商”之所以为买官者提供赞助,便是因为有利可图,放长线钓大鱼。因此,严查“赞助商”,斩断“利益链”,也是破“卖官鬻爵”之良方。一案多查,让“利益链”上的受益者都感觉到头顶有根“高压线”,如此“买官卖官”者便不可为、不敢为。
“买官卖官”之风一日不除,官场便一日不得清净。因此,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之决心,狠刹这股歪风邪气,演好反腐“重头戏”,打好反腐“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