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不要透支游客的“好感”

崔士鑫 

2014年11月18日09: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今年国庆“黄金周”最受关注的旅游“恐怖事件”,当属媒体曝光的云南香格里拉“逐客”新闻。据报道,因游客拒绝参加名不符实的“藏民家访”强制消费项目,半路竟被导游赶下车,更有导游威胁要把刀放在游客脖子上。当游客向有关执法人员投诉时,执法人员竟让游客“滚蛋”。

这一事件的曝光,必将给香格里拉的旅游形象带来重创。因为从交通便利以及硬件设施来说,地处偏远的香格里拉,与云南乃至内地许多旅游景点相比,都有不小差距。人们之所以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这里,除了看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更向往那份淳朴与宁静。换句话说,游客来此旅游的一个重要动力是那一份“好感”,为此才对交通不便与条件相对较差视而不见。而今这一期待被打破,代之以欺诈、混乱和粗暴,许多游客势必会望而却步。

据说香格里拉的旅游乱局,并非一夜之间酿成。这一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就有不少曾去过香格里拉的游客在网上吐糟:就知道早晚要闹出来的。还有人说:长期任由这些下面的人瞎搞,早晚有一天香格里拉不会再有人过去!

由于西藏旅游与香格里拉有一定相似性,“香格里拉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若论交通便利程度、硬件条件以及旅游规范的成熟度,香格里拉有些方面感觉还好于西藏。人们之所以不惧高原反应和基础设施的不尽如人意,不远千里万里来到高原,除了高原壮丽风光和奇特民俗风情,还有对神秘雪域的神圣感和对高原生活和谐宁静的倾慕感。

近些年我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努力打造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不断改进软硬件条件,旅游业发展火爆。但在一片红火时也应看到,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隐患甚至“地雷”仍大量存在。如个别导游知识贫乏、信口开河、拜金意识浓厚,服务缺位甚至态度粗暴;旅游运输疏于管理,迹近放任自流,欺诈现象屡见不鲜;对旅游景点多头管理乃至无人管理,道路标志不明,景点建造粗糙,缺少必要服务设施;有些景点强制拍照或服务,随意加价,对不服从的游客言语辱骂甚至肢体攻击;城市出租车拒客、宰客、拼客现象比比皆是;执法人员态度生硬冷漠,甚至曾发生过殴打无辜游客被贴上网曝光的事件。只是由于绝大多数游客对高原超乎寻常的“好感”,对这些大都体谅、隐忍了,只关注美好的一面,很少跟风炒作。

随着到高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上述不良现象不改变,这种“好感”慢慢就会透支殆尽。目前在网上对西藏旅游吐糟的人已有逐渐增多趋势,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微雨及时堵漏,只陶醉于表面的红火,不解决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各种障碍和深层次问题,想象着游客对高原的“好感”会永远掩盖住对旅游乱象的怨气与不满,迟早有一天会像“香格里拉事件”一样到达爆发点,重创我区旅游业的形象。

前车之覆,后车之戒。旅游业要发展,更要规范。游客到西藏来,既要看壮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民族风情,也要感受淳朴和谐的民风,享受规范方便的旅游环境。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旅游,民风淳朴善良是游客的必然期待。因此,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首先要认真学习借鉴旅游业先进地区的经验,统一领导,加强规划、规范、指导和管理,不能放任自流,搞大呼隆一窝蜂,努力防止和谐宁静的社会氛围被冲淡、异化。同时要认真听取来藏游客的意见建议,对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改进措施,“两好轧一好”,充分利用游客对高原的善意空间,切实改进我们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真正感受到雪域高原的大真、大善、大美,而不是盲目透支游客的“好感”,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西藏日报》2013年10月10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