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鑫
目前,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浦东、井冈山、延安3所干部学院,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正在一期接一期紧张举办。按中央有关部门规划,从今年4月到明年1月,全国5300多名“县官”将全部轮训一遍。对全国县委书记、县长集中进行专题培训,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
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炮”,先从培训“县官”抓起,凸显出这一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级地方政权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重要性,已被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实。古人说,“亲民之官,莫如州县”;“州县造福易,作孽亦易”。按现行政权职能,县既管农业,也抓工业,是工农业结合的“关键点”。尤其是对一个地方的农村发展来说,县的作用更为关键。县委书记和县长,正是这个关键点上的关键人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官”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县级领导干部大多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许多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高超的应对各类工作和复杂情况的综合协调能力。然而,由于工作头绪繁杂,加上急于干出政绩,一些人也喜欢做“表面文章”,用“运动性思维”推动工作,很容易出现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
比如,有人认为改变农村“脏乱差”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标志”,发动群众刷墙壁、写标语、办橱窗、栽花草,轰轰烈烈搞一阵风;有人把建设新农村简单理解为“新农居建设”,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不惜财力树样板、做样品,供领导参观、来宾“学习”……这些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会直接对各级基层干部产生影响,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得不到很好落实。
因此,让全国的“县官”们集中到党的“最高学府”,扎扎实实学习中央精神,准确把握建设新农村的内涵、目标、要求,认真研讨、相互交流,去除认识偏差和习惯思维,事半功倍,意义重大。
县委书记、县长们在这里首先应学会“该干什么”。新农村建设给“县官”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有人抓县域经济,眼睛只盯着GDP,因为GDP可以一枝独秀:引来一两个大项目,抓住几个重点企业,就能“政绩”立现。哪怕很多群众并未受益,也能“一数遮百丑”。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不同,它要求“一个都不能少”。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很难短期内在GDP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只抓几个村,“典型”再亮,也不能说明新农村建设就搞好了。新农村建设要求领导干部真正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扎实打好基础、全面推进工作,它最能全面衡量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实绩。
县委书记、县长们在这里还应学到“不该干什么”。建设新农村,“县官”们的作用重要,但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是广大农民。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作用不是强迫命令,不是越俎代庖,不是大包大揽,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借鉴国内外经验,更好地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支撑平台,帮助农民减少建设新农村的成本与风险。
建设新农村,是伴随我国现代化全过程的长期任务,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用近一年时间让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人物们集中进行培训学习,时间并不算长。只要我们的“县官”们能好好学习,并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学习、大胆探索,就会交出一份让农民受益、让群众满意的新农村建设的合格答卷。(《共产党员》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