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让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

崔士鑫

2014年11月17日17: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笔者到广西采访,听到一则趣事:自治区主要领导分别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证明信、“驻社区单位党员联系卡”,送到所住社区党组织。这是该自治区开展的一项名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活动,让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

在职党员为何要“回社区报到”?这与社区党建遇到的难题分不开。

社区在中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以往,城市居民基本上是“单位人”,他们居住在单位大院里——不管是本单位还是外单位的,大院的管理都是单位说了算。随着新型住宅区的兴建、人口流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了“社区人”。然而,社区建设和管理却面临一连串的尴尬:人际关系冷漠,居民只把社区当“住处”。社区内的事,或没有人管,或业主与物业公司矛盾重重。个别社区还成了偷盗、吸毒甚至杀人等不安定因素滋生的土壤。

社区也有管理者,但往往不很称职。物业公司收费服务,很少从社区和谐方面考虑;居委会名为居民自治组织,但人数太少,无力管理数量庞大、成分复杂的居民。

于是,有人就想到了社区的党员。近年来,社区党建日益成为新时期党建的新亮点。社区党员变成了协管、建设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许多地方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户挂牌”、“党支部建在楼群”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但难题仍未得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一般社区党组织“招纳”的多是退休、无稳定职业的党员,他们无论从年龄层次、能力水平、社会资源和影响力,都无法和在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在职党员相比,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很难在社区发挥作用。在数量上,前者也远远比不上后者。广西桂林市有23万党员,组织关系纯在社区的却不到1000人。因此,能否让在职党员回到社区,是社区党建能否有活力的重要环节。

让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有诸多好处。首先是加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能力强、数量大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影响非同一般,将使社区这一城市的基层社会得到有效整合。其次是对加强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监督也很有好处,有利于党员在“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人说干部有“三圈”需监督,即“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其中有“两圈”基本上在社区。把在职党员纳入到社区党组织进行“双重管理”,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可有不同分工。单位党组织要在调查摸底基础上,主动与党员居住地社区党组织联系,督促本单位党员在规定时间内持“党员证明信”、“党员联系卡”等,到社区报到。社区党组织可根据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专长,根据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需要,通过建立党员服务联络站、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责任区以及认岗服务等方式和载体,开展环境整治、治安防范、便民服务、帮困助残、法律援助等社区服务活动。

在广西,已尝试出比较周密的管理方法。如党员在社区的情况,社区党组织要及时反馈给单位党组织;单位党组织将把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民主评议党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都要听取社区党组织的意见,须公示的,除在单位公示外,还要在社区公示……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其组织程度、发展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城市发展的整体状态、和谐水平。从今年7月开始,包括城市基层的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将在各地陆续展开。如何加强城市基层的党建工作?让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不失为加强社区党建、完善党员监督管理的一条好路子。

(《共产党员》2005年第7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