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鞭炮声中说“禁放”

士心

2014年11月17日16: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猴年春节,仍有越来越多的京城百姓,难抵“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诱惑,用鞭炮的声响,迎接新年到来。听着“禁放”达11年之久的北京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由让人再次反思“禁放”这一老话题。

媒体报道,京城百姓并非不知道有“禁放令”,但总感觉不放鞭炮年味儿不够浓,所以即使平时遵纪守法的人,也禁不住在大过年的时候,大胆地违禁一次。而如何杜绝“禁放区”的爆竹声,每年春节警方都很头疼。北京有个区出动了600多警力,却只听声响,就是抓不到人。与此同时,青岛、宁波等前几年跟风出台了“禁放令”的地方,今年又先后解禁,据说百姓均欢天喜地,再现节日燃放之乐。

不管是名禁而实难禁,还是禁了又开禁,都说明禁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本应很严肃的政府禁放令,每年却要让热热闹闹的鞭炮声 “嘲笑”一回,这多少总是对法律的嘲讽,对政府形象的损害,极有必要对此认真地作一下反思。

春节燃放鞭炮,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该如何看待,人人都会有不同想法。“禁放”难禁,问题可能还是出在一个“禁”字上。

禁,很有整齐划一的意味,通俗地说,就是“一刀切”。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传统,我们比较习惯于简单地处理一些哪怕是复杂的事情,动辄禁这个、禁那个。有禁得对的,也有禁得不对的,但不管怎样,一个“禁”字,反映了权力机关的一种思维,那就是只想一声令下,全部封杀,不管是燃放鞭炮,还是开设网吧等等,只要是可能带来负面问题的,都用这一招来对付。

问题是这一招以前好用,但现在的经济、社会都已十分复杂,任何事情都可能利弊参半,人们的观念和需求又日益复杂多样,特别是对燃放鞭炮这一有深厚民意基础的习俗,怎能一个“禁”字了得?

现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社会的多质性、多面性,要采取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应对措施。除非有紧急状况或涉及到政权、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采取一刀切的禁令方式,而是要善于引导和服务,这是政府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

仅以春节燃放鞭炮一事为例,不管它是一种传统文化也好,还是愚昧的习俗也罢,就像吸烟有害健康却无法一禁了之一样,简单地禁,显然不是万全之法。既然有许多人喜欢用这种方式迎接新年,同时它又可能带来火灾、伤人、噪音、污染等弊端,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如何既满足群众心理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弊端。比如研究如何制定鞭炮的安全和环保标准,在鞭炮上增加提高安全系数的设置,普及安全燃放知识,鼓励开发相应的安全器具等。对一些确需限制燃放的地区,则集中和调动各方力量,确保有关规定的落实。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必要也有可能多投放警力;而对于社区,只要条件允许,可以由社区居民自行决定,是否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燃放,并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行监督等。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又能确保相应法规的落实,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人民日报》2004年1月29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