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一个眼下连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来的贫困县,却喊出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口号;一个交通不便、没有一家像样企业的内陆县,却早早提出了若干年后城镇人口达到40%的目标;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现在已经准备出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宏伟规划”……
年底年初,各地都在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党政领导刚刚换届的个别地方,规划的基调唯恐不高,目标唯恐不大,口号唯恐不响,认为这样的规划才算“开拓创新”,才算“不落伍”,才算“到位”。
高起点、高标准、科学严谨的规划,的确可以起到指明方向、鼓舞士气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全国人民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各地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确立本地区的发展思路时,还需要注意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际上,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因为党中央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新当选的中央领导在十六大结束后,首先就到西柏坡,振聋发聩地提出 “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意义也在此。
因此,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是口号喊得越响越好,速度定得越快越好,指标提得越高越好。尤其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既考虑到有利的因素,也要考虑到不利的方面和各种风险。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要脚踏实地地制定出“跳起来摸得着”的发展目标,不可互相攀比,层层加码,到头来所谓规划成了“空头支票”,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用十六大精神,推动当地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实感受到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坚实脚步,增强对10年、20年后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人民日报》2003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