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城里人”与“乡下人”,对中国人来说,曾意味着物质文化生活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堵无形的“墙”已不再不可逾越。然而,要打破“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界限,需要一定的过程,更呼唤相应的制度。
户籍制度在建国初期,对于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户籍制度产生了诸多矛盾,它造成了城市与农村越来越大的差距,同时滋生了买卖户口等不正常现象。近年来,不少东部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始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西部地区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
然而,要打破“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多少年来形成的这堵“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受能力相适应。
因此,江西省首先从推进小城镇户口改革入手,就是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路子。与此同时,即使在那些有条件放宽农村户口进城政策的地方,也要注意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措施,防止这一事关广大市民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出现偏差。对那些刚刚离开乡下的“城里人”,有关部门也要像以往关心“城里人” 一样,想方设法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使“乡下人”真正成为“城里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人民日报》200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