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西奇
久宏房地产公司王姓经纪人说:“北京奋斗小学这样的老牌优质校附近,学区房大幅上涨。我们刚刚以135万元成交了一套4.4平方米的房子,每平米将近31万元。”(据11月10日新华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9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9个,持平的城市只有厦门1个。在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下,一些地方的学区房之所以能逆势上涨,其卖点显然就在这“学区”上。
花了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可以说这是一个极端事例。购房者不惜血本买个根本就不能住的房子,其用意很明显,那就是为孩子进入心仪的学校买个通行证。而这种大手笔投入的背后,恰恰折射了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社会病痛。
必须得承认,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实际的治理效果却并不乐观。加之就近入学政策的出台,随着严格按学籍、户籍入学等条件限制,择校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由“拼爹”转入“拼房”。
学区房市场一枝独秀,这其中固然有择校冲动的助推,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制度还存有明显漏洞。试想,如果能在“学区落户年限”、“学区户主对口入学次数”等方面加以完善,抬高就近入学门槛,切断购房择校通道,那么还有人会冒着并不能如愿入学的风险,再去一掷万金购买这块敲门砖吗。
当然,只要学校之间有差距,学区房就不愁没市场。要打破一些地方学区房的“房坚强”怪像,根本办法在于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力度,尽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学校没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学生不论在哪接受教育都能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届时学区房自然也就没有了牛气的资本。
相关专题 |
· 武西奇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