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收“红包”丢“官帽”是一种定势

林伟

2014年11月13日16: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1月10日,江西省纪委对黄峰岩等同志违规收送“红包”问题发出通报,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特别是厅、处、科级领导干部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坚守底线;充分认识中央和省委严防作风问题反弹的信心和决心,慎独慎行,坚决抵制“红包”歪风,做到令行禁止。(2014年11月11日《江西日报》)

众所周知,红包,古而有之,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和好运,包里的内容,蕴含着爱意、敬意或祝贺之意。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人们礼尚往来都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温馨而得体,由此而形成了一种传统礼仪。

然而,红包一旦进入官场,其意义和“味道”就变色变味了,甚至成为官场的一种潜规则。有人把它作为办事的敲门砖,有人把它作为升官的铺路石,也有人把它作为暴富的向导……一些领导干部对红包的危害缺乏深刻认识,对送红包之人的不良用心缺乏应有的警惕,来者不拒,自认为收个“红包”是小事一桩,无足挂齿。最终从“红包”开始,一步一步走上了违纪违法之路。

残酷的事实早已表明,从得“小惠”到谋“大贪”,其实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领导干部”变为“腐败分子”,常常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这是因为,送“红包”者别有用心,看中的是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收“红包”者谋取私利,回赠的是权力之便,这样的你来我往,投桃报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大原则,走上了自毁之路。

正像通报中所指出的,黄峰岩等同志身为厅、处级领导干部,在全省坚决纠正“四风”问题,严肃治理违规收送“红包”歪风的形势下,仍然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影响很坏。这起典型案例警示我们,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视组织告诫为儿戏,依然我行我素。对黄峰岩等同志的严肃查处,严格执行“违规收送‘红包’一律先免职再处理”的规定,彰显了省委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和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坚决态度。

由此观之,收受“红包”,无疑是贪欲的报警器,走向堕落的“导火索”,更是毁灭政治生命的“大炸弹”。当一个领导干部放松警惕收受第一个红包之时,他也就开始将一颗“大炸弹”放在了自己身边,水淹不毁,火烧不灭,爆炸声迟早都会响起。这就是廉政辩证法。

如此说来,江西省纪委严肃查处省农业厅党委委员、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黄峰岩等同志违规收送“红包”问题,没有让他们在违纪违法之路上走的更远,其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挽救、一种保护。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则是一种提醒、一种警告。这意味着收“红包”就要丢“官帽”,这是一种定势,“红包”就是“高压线”,碰不得;“红包”就是“地雷阵”,踩不得;“红包”就是“断肠草”,吃不得;“红包”就是“美女蛇”,近不得。用通报中的话说,谁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敢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无论涉及哪个层级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决查处,都要为改进作风付出代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林伟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