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四川,被指出“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一度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江苏,“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河北,“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并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
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接近尾声,从晒出的“账单”来看,13个巡视点存在违纪违法和国有权益损失重要问题;但值得一提的是,“圈子文化”在此次巡视中成为“亮点”。“圈子文化”其实质是一种潜规则——做官要学会积极融入所谓的“圈子”,不然就得靠边站,什么都轮不到;其盛行可谓得益于其深厚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和各种现实利益需求。
在官场中,圈子是一种社会资源,一些心术不正、趋炎附势的小人千方百计接近领导干部,挖空心思讨好,处心积虑拉拢,把掌有实权的干部当作“资源”来经营,把优秀的年轻干部当做“潜力股”来投资,利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变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为自己捞好处。
“圈子病”正在成为腐败的变种,破坏着公共权力的正确运行,成为民主政治的大敌。但 “拔出萝卜带出泥”似乎也成为了当前的“腐败风景线”。 2009年郴州连发腐败窝案,原市委书记李大伦、原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原市纪委书记曾锦春、原副市长雷渊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落马,案件波及当地党政干部、商界人士158人;近几月的山西官场地震,使“中国煤都”这一过去式重返“舞台”。
官员也是人,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交圈,他们可以有因学历、经历、兴趣爱好等为纽带的同学、同事、朋友的交往,以血缘、地缘而定的亲戚、老乡。但如果是借这些社会交往,结成利益团体,无原则地维护圈内人的利益,甚至成为腐败的变种,破坏公共权力的正确运行,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为领导干部要清醒的认识到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认哪些人做兄弟,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作为机关单位也应在加强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上狠下功夫,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推动党委和政府工作、议事、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