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再过十来年,谁还会种田?

薛家明

2014年11月06日15: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11月5日 《经济参考报》)

虽然,对习惯于“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老一辈而言,“农民后继无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但对于整个时代来说,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城镇化与农村的空心化,本来就是一个伴生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与户籍闸门的松动,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因此,“农民后继无人”也是在反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其实,“农民后继无人”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农业为何难以吸引年轻人?原因很简单,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就付出来说,大多数地区,农业依然处于手工作业阶段,依旧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倘若仅仅在自己的一亩多的口粮地“土里刨食”,养家糊口都是难题。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年代,投入与产出相差这么大,谁会坚守呢?于是,农村青壮劳力都奔向了工资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农田留给老一辈打理。

有人会哀叹,“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我们的土地谁经营?倘若,酿出粮食危机怎么办?其实,这是对市场化不自信的表现。试问,20年前,我们也在问以后谁当工人?可实际呢,中国发展成世界工厂,培养成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目前蓝领的工资已超过白领。其实只要我们坚持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农业不会后继无人。

事实上,即使“农民后继无人”,也不是问题。德国农业人口约150万人,不足总人口的2%,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约占7%;日本农业人口239万人,只占日本人口总数的1.9%,农业却足以满足1.36亿人口的需求。但谁能否认日本、德国的农业强国地位?其实,随着机械化的逐步推进,我国不需要这么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农民后继无人”,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的契机。

当然,正确看待用市场的手配置农村劳动力,政府并不是无事一身轻。目前而言,政府要做的一是加快引导土地流转和增加农机补贴力度。用产业化、机械化排除“农民后继无人”的隐忧。二是加快科技下乡、培训下乡力度。培养一批真正懂农村、会生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职业农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总之,哀叹“农民后继无人”,是人才的问题,更是观念上不自信的表现,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不需要农村人满为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