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
猪羊下崽摆酒,出狱办个“冲喜”酒,考不上大学也要来次“升学”宴……2013年,重庆大巴山区“国贫县”城口县庙坝镇共操办各类酒席1063次,收送礼金6300余万元,而全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和才9300万元。(11月4日 新华网)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是体现文明礼仪的地方,却被不良风气“污染”,不得不令人惋惜。在基层,各种名目繁多、大操大办的“红白喜事”不仅在干部队伍中横行多年,甚至愈演愈烈,扩散到了广大群众身上,成了民众的沉重负担,并且败坏了社会风气。
按理说,民众自愿大吃大喝,别人也管不着,但若任由这股风气肆虐,不仅不利于基层稳定,对于基层干部反“四风”也是一大阻力。试想,谁家没有亲朋好友,干部也是普通人,如果各种“人情宴”找上门来,躲了一次有两次,只要某次“破例”,就会造成“大坝决堤”,再也收不住手脚。所以,“人情宴”也是对干部的一大考验。
那么,基层为何愿意大搞“人情宴”呢?无外乎有三种情形:一是虚荣心使然,在结婚、嫁女、丧事等时候,觉得自己不大摆一场就很没面子,体现不出自己的身份地位;二是攀比之心在作怪,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搞得更好、场面更大,见不得只有自己“掏腰包”,于是也借大操大办收取“利息”;三是受到“圈子”文化影响,认为请客送礼能够搞好与干部、领导的关系,以后方便办事和找门路。
然而,一年收入才2万多元,光送礼就送了近3万元。这样的日子怎么过?拿什么来养活自己呢?借钱、贷款送礼,“借老人”办寿酒收礼,这样的“行为模式”哪还有“人情味”可言?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干部利用“人情宴”勾肩搭背,容易引发思想“病变”。不难发现,一些干部的防线正是被“人情债”攻破的,一旦为人情关系“让了步”,从此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因此,遏制畸形的“人情宴”,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群众,都势在必行。一方面,基层要落实好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使党员干部打铁先让自身硬,不被“人情宴”拉下水;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带好头,倡导勤俭之风,遏制“人情债”的不断扩散,带领群众转变地方风气。
风清气正之后,腐败因子自然难以存活;反之,若风气太差,党员干部也难独善其身。所以,必须从身边做起,警惕基层“人情宴”,防止滋生“腐败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