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冉
近几年来,各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大大小小的考核指标越来越多。在各级干部和公职人员眼里,绝大部分考核标准是工作方向的“高压线”,但也有部分考核指标完全是“劳民伤财费精力”的条条框框,不仅严重制约了行政效率,而且有时还让下级部门和群众苦不堪言。
在如此多的“奇葩考核”中,笔者大致总结了一下他们的考核指标,有的是以内容“雷人”为主,例如:13年的郑州市卫生局直接摊派规定了精神病人数目,近日的广东省化州市那务镇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火化指标”而涉嫌购买尸体。还有的则是以形式“走过场”为主,以纸面文字代替实际行动,许多领导干部就反映,群众路线从开始到结束,最累的不是干部,而是打印机,活动落实不看成效,上报“简报”、“汇报”、“通讯”等材料成为了一项重要指标……
的确,在许多地方,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习惯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来管理一切,以指标论英雄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指标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味的追求数字化任务,那完成任务还有何意义?这些充满了荒诞意味的考核指标,一方面,映射出地方政府畸形考核思维的指标问题,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当前考核机制的不合理。
量化考核虽好,但用多了往往就会陷入数据主义泥潭。考核指标任务不仅是一个数字,而事关政府效能的提高、干部政绩观的树立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领导干部考核不能只依靠指标化,要想从根本上防止“畸形指标”的萌芽,在考核的时候,就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以死指标定生死,防止引起被考核部门为了考核而工作,出“奇招”应对考核。除此之外,对于指标的制定,更应该灵活一些,针对相关部门的考核标准应该更多加入人性化气息,以民为本,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制定出可操作、有实效的考核体系,指标的可以量化,但是也要尽可能地符合现实贴近群众需求。
“指标”摊派越疯狂,负能量就会越嚣张。笔者希望,有关部门及领导可以以“奇葩考核”为戒,有所作为,刹住滥摊派、乱下指标之风。与数字化考核相比,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了没有。公众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考核可以人性化,就可以称得上是善莫大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