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镝
贵州省六盘水市一官员近日因在被免职当天临时动议突击研究干部人事等重大事宜被立案审查。(11月2日《新华网》)
古人语:“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干部被免职本应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争取宽大处理。然而,六盘水原经信委副主任王宜明,眼见“东窗事发”,仍死性不改,借“党组会”之名,疯狂上演“钱权交易”的“把戏”,实在是利益熏心、胆大包天。试问,穷途未路的贪官缘何如此疯狂?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被免职的官员,也无权干涉工作上的相关事宜。然而,这位昔日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却死死抓住权力不放,在免职后仍临时动议突击研究干部人事等重大事宜。犀利地上演了一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荒唐“闹剧”。而在王副主任 “自掘坟墓式”突击开会背后,暴露了其张狂的本心、浮燥的内心、贪婪的私心,
权力失衡下的“官员丑态”背后是监管缺失锥心的痛。
面对这场免职后的突击“开会”,不合党纪规定,更不合程序,不论是身为纪委组长的黄军育,还是身为经信委的党组成员们自是心知肚明,为何又甘愿听从这位免职主任的“无效指令”?是碍于昔日情面,不好拒绝?还是有什么共同的利益在牵扯,一起上演了这场“绝地突击”的“无聊把戏”,是经信委内部管理混乱之殇?还是“钱权交易”下的“心照不宣”?而如此“奇葩”的党组会,更暴露了党组“民主决策”走形式,重大事项研究走过场的“致命伤”。
而看似“机关算尽”的王宜明,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免职”必定“事出有因”,而其免职的“疯狂”的“行径”,无疑是“自揭伤疤”,暴露了“钱权交易”的勾当,最终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亲手断送掉了自己的前途与幸福,换来“铁窗”的“必然结局”。而贪官免职也“疯狂”, 更敲响了加强党员干部监管的警钟,拉响了反腐的警报。
贪官“免职”也疯狂,不应只是个黑色幽默,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引以为戒,反思反省,立行立改。而王宜明贪婪的欲念,疯狂的行径,悲惨的结局,更是一种无声的告诫。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唯有恪守本职、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与尊重,而唯有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才是党员干部永恒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