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材料漫天飞,机关干部该如何脱离文山会海?

何解

2014年11月03日14: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各种文件190.8万个。按每个文件1张A4纸保守估算,连起来长度达566公里,厚度相当于50层摩天大楼。(据11月2日新华网)

全国压缩文件190.8万个,下降26.7%,意味着压缩前文件超过700万个。按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相当于每天发文5000个,“文山”泛滥程度可谓触目惊心。“红头”文件漫天飞,有多少是具体落实办事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喊一嗓子”的?

平心而论,行文、办文作为党政机关一种常用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本来无可厚非。在党政机关工作,无论请示还是汇报,调研还是考察,总结还是规划,哪一项都离不开文字材料。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有一门必考科目是申论。申论即为针对给定材料或者特定话题而引申开来、展开议论的一种文体,一种因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而出现、推行的新兴文体。再者,有不少地方党政机关公开选调干部,考试内容索性被简化为一道写作题,最终以一篇文章见高低、定取舍。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字表达能力对于机关干部的重要程度,也反映出机关工作的一大特点。

随着现代办公设施的改善和工作人员文字能力的普遍提高,各级机关的工作标准也在逐步“升级”,不管大事小事、实事虚事、急事缓事,统统要形成文字、电脑印制,文牍主义倾向日趋严重。先前有一条段子很火爆:“春眠不觉晓,醒来写材料;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材料;红星闪闪亮,照我写材料;子在川上曰:我在写材料;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材料;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材料;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写材料!”话虽有点夸张,却形象地描绘出机关干部身陷“材料堆”的窘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反之亦然,机关工作中的一些毛病,常常能从领导身上找到影子。有的领导同志,把听报告、批文件、念稿子视为有“领导范”,加之少数领导自身能力不够,工作汇报也好,大会讲话也好,座谈发言也好,都过分依赖秘书起草稿子,离开稿子就不敢说话、不会说话。正是这样,领导干部不注重学习、不熟悉情况、不思考问题,热衷于照本宣科,习惯于机械传声,才致“此处可能有掌声”之类笑话不时上演。领导干部作风如此,“文山”焉不高耸!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文件材料俨然成为干部政绩的评价依据。在一些人眼里,工作做得好,不如材料写得好。一项工作,如果没有材料来体现,领导不知道、上级不了解,再好也是枉然。基于这种心态,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经验材料、典型材料长盛不衰。有的地方推进工作,把在上级机关内刊上稿数量、争取领导批示的机会,作为政绩来追求;有的单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出了多少文集作为成果来炫耀,结果是“工作班子受教育、印刷机构得实惠”。这当中,固然有工作必须的材料,但保守一点讲,至少近半数属可有可无,党政机关的“造山”能耐堪称一绝。

文风不改,“文山”难平。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快两年了,历时一年半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告一段落,根治机关文风之弊还要等到何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何解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