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莫让落水者的冷漠刺伤救人者的热情

郑端端

2014年10月28日17:0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了营救3名落水遇险的男青年,64岁的冬泳队员陈忠贵和同伴一起跳入长江,并在救起一人后不顾劝阻,再次下水救人。最终,3名男青年全部获救,但陈忠贵却在返回时体力不支,不幸被漩涡卷下水底后失踪。民警赶到现场后,冬泳队员们希望3人向警方作证,对方却准备直接离开。对方却连一句谢谢都没说,实在是让他们感觉有些失望。(荆楚网 10月27日)

不得不说,陈忠贵作为生命阳光公益救援中心的志愿者,在看到3个年轻人“溺水”时,奋不顾身,纵深一跳,却在体力用竭之时被卷入漩涡中,至今下落不明,这样的见义勇为行为让人心生敬佩。然而,获救者连一声“谢谢”都拒绝说,就像“没事人”似得转身准备离开。

这悲情的一幕,击中了公众痛点,老人的行动让人感慨、致敬,然而3个年轻人的“不屑一顾”让人着实义愤填膺,更让人心寒。“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个人的“冷漠离去”无形中刺痛了我们这个社会脆弱的神经,更是对美好生命的一种亵渎。

无独有偶,我们依稀还记得2012年7月3日,湖南娄底一家三口在孙水公园一条河里游泳溺水,路过的年仅27岁的娄底小伙邓锦杰闻讯下水救人。不幸的是,由于河水湍急,邓锦杰被河水吞噬。然而,获救的一家三口连一声谢谢都没有就悄悄离开了出事地点,竟声称“关我屁事”。这引起了当时舆论的口诛笔伐,人们质疑,他们的道德去哪了?良心能安心吗?说一声“谢谢”难道真的那么难?

其实,“以怨报德”,是道丑陋的留痕,善行如果换来的不是温情铺展,而是冷漠横行,道德势必在人心冷却中徘徊。那么,被救者为什么会选择“冷漠”离开呢?笔者分析,被救者是害怕因救人者死亡,需要承担责任,又担心承担不起而损害自身利益,于是选择离开。可见,绝大多数人的冷漠行为,都是为了规避和防范风险,以保护“私利”。

殊不知,道德是双向的,“投桃报李”是人们公认的价值次序,见义勇为是道德暖流,社会的正能量,需要舍己为人的勇气,更需要责无旁贷的感恩,如果匆匆地冷漠离去,只会刺痛人们行善的热情。

一言以蔽之,“被救者的冷漠离去”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我们要不断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从思想上提高觉悟,改善道德环境,燃起一团团良善信仰的内心热火,温暖将接力传播。同时让法治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道德良心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培育健康向上的国民心态,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虑,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在全社会形成明德守法的良好风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