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砍掉“馒头办”后该咋办

李蔚春

2014年10月24日16: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协调办公室、指挥部、委员会……这些机构名目繁多,涉及行业更是五花八门:陕西省某市多年前甚至曾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在成立之初就广受争议,最终销声匿迹。更别说曾引发讨论热潮的馒头办、西瓜办、“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奇葩”频现。(10月23日 人民网)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动员,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干力量,成立领导“挂帅协调”的领导小组、临时指挥部等协调机构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其无限引申,甚至归为真理、奉为法宝,把协调机构当做对付疑难杂症的“万金油”、处理社会问题的“挡箭牌”,就会患上行政“懒病”。一旦形成了遇事就推,逢难就让的“条件反射”,什么事都指望协调机构“扛挑子”,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为官不为”。

每一个“馒头办”的背后都有一个懒散惰怠的执政思维,有的领导干部以为只需甩出协调机构这个“撒手锏”,就能高枕无忧“睡大觉”,大有“一剂灵丹解万难”的从容和洒脱,殊不知在层出不穷的协调机构背后,却是多个部门职能冲突叠加、互相掣肘踩脚的管理困局,其混乱的执行模式更会带来“官家欢喜百家愁”的百姓诟病。协调机构过多、过滥,令人瞠目的数据背后,是有关部门对焦点、难点问题的惯性、惰性思维,社会所解读出的不是地方政府的无奈,而是无能和无为。

“馒头办”式的惰政现象不仅存在于相关部门处理事务的方法上,还潜伏于对待工作的心理中。当前有这么一种现象,无论大会小会、大事小事,不管贯彻执行的过程如何消极怠慢,汇报工作时一律言必称“领导高度重视”,而主职或副职领导“挂帅协调”则是“领导重视”最好的“印花名片”。如此一来,种类繁多的协调机构倒成了这张“权力报告单”买一赠一的附属品,其发挥作用欠佳甚至全没有作用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至于领导是否真重视,甚至是否真知晓,我们不得而知,但汇报者敢如此欺瞒敷衍,则与“拿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的懒政思维相关。一方面有的地方“文山会海”余毒未清,不必开会的开了会,不该发文的发了文,下面的明知是空对空,也不得不在形式上“高度重视”一下,于是搬出临时性机构“走走过场”。另一方面,一些活动的开展落实情况关乎年终考核成绩,有的单位不想“搭梯子”,又想“吃果子”,只能拿出临时性机构“撑撑台面”。

不管是行为教条还是思想毒瘤,都是行政“懒筋”在作怪,在砍掉臃肿的协调机构的同时必须“顺势一刀”挑断“懒筋”——只有拿制度的“框子”框住机构审批的“章子”,把罚单开在源头,解决“能不能”的问题,同时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拔除“四风”余毒,解决“敢不敢”的问题,才能真正釜底抽薪,杜绝“摁下葫芦起来瓢”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象发生。

然而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杆秤挂一个砣”,在裁撤协调机构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对徒具“观赏价值”,劳民伤财,甚至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蛀虫机构”要坚决斩草除根。而真正具有“药用价值”,能够激活地方、行业发展“一池春水”的,不但要保留,还要纳入制度性的长效机制,让其能够长期造福于民。

话说回来,不论是“西瓜办”还是“馒头办”,只要是“依法依规办”、“真心为民办”、“马上就给办”,那么无论他的名字有多“奇葩”,触动的只会是大家的“萌点”而不是“槽点”,群众捧它还来不及,怎么会让它被裁撤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