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鹏飞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来源于《人民网》)
笔者认为,习近平文艺“为谁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既指出了当前文艺发展的方向,也指出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求,折射了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从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的强大指向。物质幸福,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得到的最大福祉,吃饱穿暖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是人民群众吃饱穿暖的又一“大餐”。而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正是这份大餐的“快餐店”。正如习近平所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但文艺要成为人民群众的“快餐”、“美餐”,这不是靠金钱买来的,也不是一阵风可以刮来的,而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深刻感受人民群众对精神快乐的真正需求。街舞,是时下最流行的群众娱乐活动。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寻求灵感,以了解群众的精神寄托,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物质幸福、精神幸福,这是人民群众的心里寄托和灵魂寄托,在物质幸福得到满足时,人民群众一时找不到精神家园,有的成为了金钱崇拜者,有的成为了宗教的俘虏,甚至有的加入了邪教,这些都与文艺作品的庸俗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重任和职责所系,必须具有坚定的担当精神,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物质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基础,精神幸福离不开物质幸福的支撑和保障。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搞好自己创作的同时,要引领和带动群众的创作热情。记得小的时候,虽然家里穷、村里穷,但村里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并不匮乏,扭秧歌、唱地方戏都是群众喜欢和经常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乐事、喜事,但到了90年代后,群众富了、村里富了,但群众性文化活动却越来越少了,这就导致了群众的精神食粮出现了“粮荒”。对于文艺而言,也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怪现象。热,是文艺作品增多了;冷,是人民群众离文艺越来越远了。因此,文艺工作者要眼光向下看,真正走入群众、走入基层,吸取能量,发散能量,这样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文艺真正为大众服好务。
相关专题 |
· 学习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