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
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据9月25日人民日报)
可以说,民族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们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成长轨迹,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节律,影响着世界的文化风范。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要素。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体现出这个国家和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品质、操守的集中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离开历史文化的精神沃土和宝贵财富,而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同、所接受、所传承。在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海涵”、“兼爱非攻”等思想,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不断从中吸纳精华、汲取智慧,开拓视野、鉴往察今。
从国际交往来看,文化是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如果经济交流代表今天的话,那么文化交流就象征着明天和未来。我国外交的实践表明,文化交流一方面为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架起增进互信的金桥,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政治经济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也成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载体,成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政治经济多边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回顾和交流历史文化,是为了发展现实和走向未来。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样性,正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文化,才有灿烂的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只有相互尊重和彼此理解,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才能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凝聚合力,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