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善从干部“绰号”中识别干部

王俊伟

2014年09月19日12: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绰号”是国人对他人除姓名以外的另一套称谓,俗称 “取外号”。如长得胖的人叫“胖子”,瘦一点的是“竹竿”等,这类称呼虽然不雅,但能直接反映个人某方面的特征。在干部队伍中,也有取“绰号”的习惯。古代著名“绰号”如“包青天”包拯、“刘阿斗”刘禅、“孔明”诸葛亮等,不出名的“绰号”如“一钱太守”刘宠、“十钱主簿”元庆智、“四尽太守”梁鱼泓等。现代一些党员干部也有自己的“绰号”,如“王胡子”王震、“骆驼”任弼时、 “根叔”李培根等。

取“绰号”的习惯由来已久,然而“绰号”却不可随意而得,一个“绰号”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印象。如网友“赠”送陕西杨达才 “表叔”的“绰号”,反映了他收集名表的癖好。类似的还有云南“拆迁大佐”沈培平、湖南“曾矿长”曾锦春、四川“徐三多”徐孟加、湖北“五毒书记”张二江等、广东“六百帝”万庆良等,都直观表达了群众对他们的印象,是群众基础的集中浓缩。

“绰号”是干部形象的“坊间口碑”,反映干部官声民望。“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好不好,群众最知晓;干部怎么样,百姓心里亮。群众把对干部的感觉用“绰号”表达出来,生动形象。虎虎生威的“绰号”,不仅表述了干部的独特特点,更体现出百姓对干部的爱憎态度。如群众把王进喜称为“铁人”,网友亲切的称呼习总书记为“习大大”;对一些官声不好的干部,群众也有不同的称为,如杜善学被唤作“杜根子”、季建业被称“季挖挖”、武长顺被下属称为“武爷”。这些蕴含在 “绰号”中的感情显而易见,既形象的显露了干部形象,又为考察好干部提供了参考。

从“绰号”中识别干部,实质是建立在民心民意的基础上。“绰号”是群众对干部“是非功过”的评判和民意符号,反映干部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折射了干部的品行和政绩。从“绰号”中看群众对干部感情偏向、认知态度、品行优劣、能力好坏,就能甄别干部的群众基础、个性品德、执政能力,从而找准干部的工作水平、作风标准、道德境界、人生趣味。

从“绰号”中识别干部,要注意鉴别“绰号”的真实内涵。许多“绰号”是干部正面形象的凝聚,对这类群众印象好、口碑佳的干部就是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让他们脱颖而出,在更好更高的岗位上做更大的贡献、服务更多的人。也有一些“绰号”暗含违法违纪的信息,对如“杨半亿”、“三光书记”等这类“绰号”,切不可掉以轻心,要认真鉴别“绰号”所包含的信息,遏制“边腐边升”的不正常现象。

“绰号”是干部形象的“显示器”,标榜着干部的品性和能力;是干部的“红绿灯”,昭示着干部的德行标准。领导干部和组工部门要学会从干部“绰号”中识别干部,选拔好干部、处罚腐败干部,营造干部队伍的清明气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