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安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12日至13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精神,真正做到思想更自觉、行动见成效,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9月14日人民网)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刘云山同志在这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必将铸牢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凝聚起实现中国梦想的强大精神合力。笔者认为,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在推进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形成自觉”才能“落地生根”。
形成思想自觉。思想自觉,才能执行有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湛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于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创造和思想精髓。党员干部要勤于治学、勇于探索,孜孜不倦、积极向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全面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将其思想理论体系根植于思想深处,形成践行的思想自觉;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强化党性党风教育,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更好地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形成实践自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戮力践行需自觉付诸行动。党员干部要融入到个人品质修养中,养成诚信友善、达观明理的优秀个人品德,在个人层面奠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基础;要融入到个人实际工作中,做到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创造辉煌,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创先争优、为集体争光、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职业道德。当前,特别是要把“德”的要求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鲜明的以德为先用人导向;要融入重点人群中,充分发挥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要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培育起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真善美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形成制度自觉。践行有效,保持长效,需制度发力。要认真梳理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善始善终抓好制度的“废、改、立”,确保制度机制效用最大化;围绕社会治理工作重点,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护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规范礼仪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法律规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只要在思想、实践、制度上形成自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在整个社会形成个个追求、人人践行的生动景象。